市场层面 由于市场是需求、目标、时间、地点、情境、体验的结合体,此时运用替代的一个简单技巧就是改变其中的一个维度,这也是情境替代的最有效方法。例如,红牛饮料在解渴的需求之外,引进了补充能量的需求,这个改变需求的做法也使红牛饮料开掘了广大的市场。又如改变目标,原来乐队伴奏是职业歌手的专利,而卡拉OK则通过改变目标,使得大家都能享受音乐伴唱。 市场层面上的另5种技巧相对困难,推荐在积累了一定的“替代”经验后使用。如对电力销售可以反转目标,提出“由顾客生产并向电力公司销售的电能”这一创意。目前许多欧洲国家正在开发太阳能电池板,这种电池板除了能为家庭提供足够的能源,剩余部分还能卖给能源分销公司。 再如,餐馆吃饭一般是不限时的,但如果进行情境反转,那么可否实现限时收费的餐馆经营?市场已有先例。在日本的一些餐馆中,每张餐桌上放一个大钟,计算顾客的就餐时间。如果顾客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饭,餐馆便给予优惠价。意大利米兰市有一家叫希尔顿的餐厅,他们不按菜肴的价格收费,而是根据用餐时间的长短向顾客收钱―每分钟1000 里拉。更有趣的是,纽约市中心开设了一家“沙漏”餐厅,当顾客坐定后,服务员即把桌子上一个“沙漏”翻过来,约1 小时后,沙子基本漏完,这时,顾客也就该离座了。 还可以进行目标组合,如创造一种父母与孩子共享的香槟,采取大小瓶共装的形式,大瓶装的是给父母的真香槟,而小瓶装不含酒精但能起泡的苹果汁制成的假香槟。可以进行功能夸张或功能去除,如永远用不玩的铅笔与不会跑的车,它们分别用于自动铅笔和汽车模拟装置。还可以作功能换序,推出由读者写的书,这种故事接龙式的书在出版前就可以创造成千上万的读者。 产品层面 在这个层面,科特勒参考市场层面的维度划分,主张对现有的产品进行分解,分解后的主要层面包括:有形的产品或服务、包装、品牌特征、使用或购买,然后利用6种技巧进行横向置换。例如,可将“老师教学生”替换成“学生教老师”,这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注意力。在包装上,可改变牛奶用玻璃、塑料包装的做法,代之以纸盒,这导致了利乐无菌纸盒的产生。在品牌特征上,耐克公司通过将婴幼儿鞋子的“可爱”特征换成“新潮”,一举将业务扩展到婴幼儿鞋类市场。在使用或购买层面上,在糖果中插入一根细棒便造就了儿童棒棒糖,这种替代曾在糖果市场引发了一场革命。产品层面的创新还有很多,如可作闹钟的温度计、不送货上门的比萨饼等。 营销组合层面 在市场层面和产品层面不改变的情况下,通过市场营销组合的改变,往往能够催生创新性的商业战略。这种水平营销更讲究策略,更偏重短期效应,相对于原创性的新概念、新产品的开发,能更快速地生成新点子。 该层面的创新,可以在定价、分销和沟通等领域产生可观的效果,而最直接的创新做法就是替代,“拿其他产品的营销组合为我所用”。例如,在定价领域,电力、煤气或自来水公司可以通过自动取款机进行收费,这时的营销组合创新对自动取款机用来提取现金的功能作了颠覆―利用自动取款机付账。再如有公司免费赠送灭蚊器,通过销售灭蚊片来赚钱,它的营销组合创新就是仿效剃刀片厂家的定价策略―送剃刀而在刀片上赚钱。在分销领域,把安全套放入自动售货机,此时迪厅也成了分销渠道。再如,维珍航空公司通过电话和互联网而绕过旅行社来销售机票,这也是一种分销的营销组合创新。在沟通上,例如,一些公司把附有广告和产品说明的CD放入杂志,而不是通过常规的电视节目来宣传自己的产品。现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的分众传媒控股有限公司,充分利用超大屏幕显示和人们的等待时间,创造了户外电视广告网络,也创造了巨大的商机和市场。 通过反转传统的顾客向商铺付钱的情境,也能产生像典当行这类行业;而通过去除销售渠道的做法,则产生了直销―这是戴尔公司成功赖以成功的创新,而通过去除广告,从不作广告的星巴克给顾客创造出喝咖啡的情境和体验,依靠顾客的口碑获取成功。 不过,水平营销并不否定纵向营销,科特勒认为,水平营销只是纵向营销的有益补充。水平营销的思考能够激发无数的可能性,但这些可能性最终需要在纵向营销的框架内进行分析和落实。实际上,营销本来就是艺术与科学的综合,按照科特勒的说法,营销随需应变,它无法严格按照科学的术语进行规范,不同的营销方式可能都是对营销不同侧面的正确理解。水平营销对于可能性的颠覆和生发正是营销艺术的体现,只是这种艺术思维最终还有赖于纵向营销的框定。 不止是思考框架 水平营销的思考对于企业的营销部门无疑是重要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特勒说,“伟大的产品是营销部门创造的”。在这个产品和技术可以低成本复制的营销时代,我们已经见证了太多的特定市场的同质化竞争。就像酸奶市场一经开发后,许多竞争者不断进入,最终会使市场陷入无限细分的需求饱和状态,而借助水平营销,企业就可能在新的市场拔得头筹,因为创意是无法复制的。 但水平营销还不仅仅是一个思考框架。创意大师兼大文豪歌德说过,人的能量是无限的。科特勒也注意到了水平营销的主体性。在创意行销的时代,人是企业创造力的最重要来源,为此,以下3点对于企业来说,或许有着非同寻常的借鉴意义。 首先,创意是基于个人的,企业的营销部门乃至整个组织是否拥有一批充满创意、富有想象力的人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创造力,这样,尽量雇佣一些有创造力的员工已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义。如果企业内部充满了惯于传统思考的人,这时候管理者应该警觉,企业的新思想将可能无处激发,这对企业将是先天致命的。 其次,这些有创造潜质的员工是否得到了足够的横向思维训练?对员工进行水平思维的培训是企业创造力的放大器。 最后,个人是基于组织的,组织是否有容纳个人创造性的文化氛围?对于创意的生发,组织是否能够提供有利于激发创造性的环境?实际上,除了让有创造性的员工加入,企业还要特别鼓励员工的创造性思想,例如在内部设立奖项,对于勤于思考、富有创意的 员工给予特别的奖励,这是培育组织创造性土壤的一个举措。 创造性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个人的创造性很重要,但创造性的激发环境可能更为重要。如果企业文化不鼓励创新,个人的创造性不受承认,企业文化的创造基因也将无处寻觅。这点对于企业管理层的警示意味尤为明显。现在许多企业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着力于提高员工的独创性,希望籍此赢得竞争优势,但除非管理层本身也是充分创造性的,并善于提炼出组织中其他员工的创新且付出实施,企业才可能获得真实而持久的竞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