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个在校的广告专业学生,一个周末的晚上,我躺在床上发闷,思维发散开去,却意外地发现自己一天的生活经历竟折射出中国现代广告业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和现状(从1979年初全国广告业务恢复身心迄今)。真可谓“校中一日,业界廿载”,是以用了“生涯”一词。 早上7:50才起床。 广告业在中国毕竟是个后起的新行业。 赶紧洗漱梳妆一番。 广告人欲给企业做CI策划,先得赋予自己一个良好的公关形象。 吃完早餐,匆匆赶去参加校学生会学干例会,但会上本系学干基本没有发言,惟闻政法、中文等老牌大系的“饮差”们慷慨陈词。 迄今为止,政府召开的大小经济会议上,少有广告人的发言和有关广告的发言。毕竟广告并不直接生产物质产品,加之又是新行业,人微言轻吧。这或可算是广告人的悲哀了。 会议结束时,领了一个校级论文比赛鼓励奖,此奖的含金量可想而知了,但是却可以凭之在期末的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中大加分。 中国的广告在嘎纳国际广告节上获奖的数目和中国人得的诺贝尔奖一样地“多”。一说老外评委偏心,二说中西文化差异太大,难以沟通。于是乎,国内甚至各省、市纷纷自己来评奖,那获了奖的作品便有了额外的资本,让诸如我辈广告专业学生视为经典,观摩赞赏不已了。 中午,通过中介人找到一份家教工作,经过简单的面试,家长曰:”孩子就全托给你了,希望你能带着他顺利通过中考,然后……“我顿感任重道远,也觉大有钱图,于是赶紧备课。 广告商与广告主的关系比较复杂,其中“全权总代理”最为密切,此时广告商与广告主“合同为一家”。这种情况下,广告人的兴致是很高的,提供的服务也是最主动、最全面的,因为相互的信任是长远互惠利益的保证。 下午与该学生见了面,略为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后,便转而与其父母攀谈。 现今广告人都心知肚明:要赢得一个长期稳定的客户,则广告商与广告主企业领导人的私交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甚于广告商的业务水平。诚然这是行业不规范的畸形产物,却又偏偏是现实。 傍晚,一位我从前教过他语言的学生的家长打来电话,说他的孩子语言成绩提高了,物理成绩却又落下来了,现即将大考,急需补几次物理课。于是我去书店买了一套题集,便急急赶去他家。 时下一些传统企业视广告商为江湖郎中,有病时召来,病有好转即挥去,殊不知要从根本上去做保健。对于这类广告主,广告人无论从主观情绪上还是从客观条件上,都做不到和广告主“荣辱与共”,大多是搞几个没有底气的创意,推荐几家较好的媒体便匆匆了事,而无力无时去做周密而基础的客户分析和市场调研了。这或是广告人的无奈吧。 若不是这孩子的物理学基础太差,就是我的教学方法太拙,总之两个小时课上下来,他没有茅塞顿开,而我却难得糊涂起来。 其父问:“怎么付酬?” 答曰:“逐次结帐!” 广告付费形式大体上有两种:其一是广告作品(活动)得到广告主认可后即付广告费;其二是以广告所取得的最终效果为依据,如与广告主企业的销售额挂钩,以正比关系领取。一般而言,广告商除非有很强的自信力和他信力,都乐于选择第一种的。 赶回学校后,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当日的收支,结果如下: 收入:20元 支出:付中介费20元 坐公交车3元 买试题集7元 结论:入不出敷出 室友们却大声嚷嚷着:“财源广进,请客请客!” 一般人听到“做广告的”,便会反射性地应上一句“那很赚钱呀!”(也许心里还会恶补一句“还不是骗的”。)殊不知广告人的职责其实是替别人花钱,这头大斗量金入,那头却也挥金如土出,如果规范经营,利润其实并不高。所以一个广告公司在短期内不盈反亏是正常事。中国的广告人最要讲求的是服务精神,只有争取到广告主的信任,方开利润之渠。 胃被折腾够了,正欲上床休息,却见床上躺着一张退稿通知单,上写:“×××,您的大作《××××》稍欠新意,……恕不录用”云云,我笑了笑,将它抛入了纸篓,随即钻入被窝,开始回味一天的经历,竟觉得: 嘻,做学生真有趣,做个思考着的广告生更有趣! 在中国尚不规范的广告市场中,时有一些不道德的广告主以巨额广告费为诱饵,向广告商征求策划方案,最后却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综合各策划方案后写出“自己”的策划书,同时宣称所有应征方案俱不理想。这有如一富贵人家挂出招亲大牌,各家纷纷妆扮好俊俏女儿,送入府中,可是不久却被全部赶出来,但衣冠已是不整。那府丁却还吆喝:“俱是丑女!主人看不中,已另娶美妻。”再看那“美妻”,却是张家女儿的发型,李家女儿的面容,赵家女儿的身材——唉,做人难,做广告人更难哪!(微 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