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追求红色轰动的心 ——访《山歌情》编剧之一谢干文 ○ 张昌祯 记者温居林 喻瑜 10月28日,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及其他数十个单项奖、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的《山歌情》将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厅演出。近日,记者采访了《山歌情》编剧之一、原兴国县山歌剧团团长谢干文。在谈到剧本创作时,他说,当时作为兴国山歌剧团的编剧,我有一颗追求红色轰动的心,一颗坚强而执着的心。 山歌情深 戏剧传声 作为土生土长的兴国人,谢干文从小受着红色文化和绵绵山歌的陶冶,他的创作也一直倾心于“红土地戏剧”。在兴国县山歌剧团任团长和编剧期间,创作了《扩红》、《送郎当红军》、《归队》等一系列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创作中,他心中慢慢地萌发了一颗红色的种子——希望能创作一个“红色的轰动”。 1989年仲夏,谢干文和《山歌情》另一名编剧江洪涛在赣州看了福建龙岩山歌剧团创作演出的山歌剧《故人》后,深受触动,决定也要写一个革命历史题材的山歌剧,以兴国的人和事为原型。 此后,他们打开素材的大门,翻资料、下基层,终于找到苏区时期被陈毅誉为“山歌大王”的曾子贞。 曾子贞是个平凡的女人,却有着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和婚姻遭遇,在山歌领域上造诣极深,见山唱山,见水唱水,触景生情,出口成歌。她的山歌曾激励过无数苏区青年参军参战,包括她的第二任丈夫。尤其是红军长征那天,伴着秋风落叶,曾子贞在兴国潋江桥头的歌台上,含着热泪用山歌送走了红军,送走了丈夫……婚姻、爱情、革命和山歌交织成她悲壮的独特人生,曾子贞也成为善良淳朴的苏区妇女的代表,以及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苏区人民的典型。谢干文决定,写一个曾子贞式的“山歌大王”。 作为戏剧人物,来源于生活,却又要高于生活。此后,谢干文便展开构思,对曾子贞的生活进行加工、改造和重塑,把生活编成故事。经过反复推敲和选择,谢干文决定把情节框架定位在贞秀、满仓、明生这三个人物的感情纠结的矛盾冲突上,音乐主要以兴国山歌和采茶戏曲调为主,吸收大余山歌、崇义山歌、上犹山歌的音乐素材,剧名初定为《山歌大王》。 九易其稿 四改其名 1989年12月,《山歌大王》初稿问世,并于1990年5月改出二稿,送至当时赣州地区戏剧创作研究室征求意见。 同年,《影剧新作》主编、国家一级编剧陶学辉先生来赣南组稿,对《山歌大王》颇感兴趣,并召集艺术创作人员对剧本进行研讨,认为这个戏很好,要求地区抓住不放,争取做成精品。 此后,《山歌大王》的修改就一发不可收拾,并最终在一次次修改和完善中实现涅槃,踏上中国艺术的最高殿堂。 1990年10月5日,第三稿《一代歌星》出炉。后来,又经几次修改、讨论,剧名也改为《山歌情缘》,最后才定为《山歌情》。 为了让修改后的剧本用舞台实践来检验,1991年夏秋之交,赣南采茶剧团把《山歌情》搬上舞台,受到如潮好评。演出后,谢干文等人又对剧本作了一次修改。同年10月,《山歌情》剧本获华东六省一市“第六届田汉戏剧奖”;12月,获第三届全省优秀剧本征集评选三等奖。 真正使《山歌情》实现升华是在1992年由原赣州地区文化局出面邀请湖南剧作家盛和煜参与修改后。他根据最后一场“争相赴死”的立意,将那场戏的典型环境从山中转到村口刑场,并紧紧扣住“山歌”文章,把人物关系扭在一起,碰撞出性格和情感的火花后,完成牺牲、奉献的悲壮主题。 此后,1992年《山歌情》参加第三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荣获剧本创作等十项大奖;1993年参加全国戏曲交流演出(南方片)获“优秀编剧奖”;1994年获第四届“文华奖”和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 《山歌情》的成功,实现了谢干文心中孜孜以求的“红色的轰动”,也改变了过去革命历史题材喜剧普遍以正面描写敌我矛盾、阶级斗争,单一表现正面主题的定势,颠覆了老题材、老主题、老人物、老故事、老手法的“五老峰”,实现了革命历史题材戏剧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