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今艺术》2006年02期目录 034 编辑手记 新变动,旧问题?│陈盈瑛 036 ARTCO新闻台│编辑部 新闻焦点 060 双重、暧昧与两极之间——2006台北双年展策展人出炉│游崴 062 台北当代艺术馆的美丽与哀愁│谢恩 066 经营异动,展览不打烊│苏汇宇 067 艺术旅人的驿站,文化使节的门廊——台北国际艺术村的下一年│苏汇宇 070 十年户外装置艺术光谱——黄明川《装置艺术十年》纪录片发表│吴垠慧 072 影像背后,我们遗失了什么?——吴季璁专访│游崴 075 公民美学的货柜车之旅——文建会「公民美学行动列车」激活│游崴 艺评评艺 076 寄语高雄国际货柜艺术节的未来│王嘉骥 封面故事 080 前言│万德斯 081 故国与国故•经典与精神——解读蔡志松的雕塑「故国」系列│贾方舟 084 纵向思考的艺术体验——吴鸿与蔡志松对谈│王维薇 089 无奈│蔡志松 090 雕塑市场新黑马——蔡志松后市看俏│谢恩 特别报导 094 潘玉良的戏剧人生和艺术│陆蓉之 台新艺术奖观察论坛 100 消逝的进行——异物:王紫芸个展│张惠兰 102 身意之间的密语——体察王紫芸身体意象的潜行│柯应平 103 第四届台新艺术奖第四季提名结果│编辑部 104 艺术MSN 台湾戏剧表演家剧团《爱情指针》│蔡瑞霖、陈德海 今书评 106 摘下你的墨镜:「酷」的解析——《酷派当家》评介│郑慧华 新书快讯 109 从北海到南洋•陆宝荪写下来时路│张礼豪 金桃艺帖 110 双年展的当代命题:从伊斯坦堡到光州——专访荷兰凡阿比美术馆馆长及第九届伊斯坦堡双年展策展人艾薛│吴金桃 台湾文化竞争力 116 关于台湾当代艺术竞争力的我思我见│王嘉骥 今论坛 120 剥离主体性的驳二艺术特区│吴孟娟 122 不打烊,之后呢?高雄驳二艺术特区将驶向何方│陈佳琦 文化资产保存 126 观/照:开启文资保存新纪元——新文资法的时代意义 主讲│陈其南 整理│孙晓彤 生活工艺 129 手的劳动•心的感动——2005华山生活工艺运动│赵亚芬 城市传真 132 纽约 让人感到惊喜的性格——卡拉卓瓦「雕塑变成建筑」作品展│刘明惠 136 汉堡 超级玛利来跳舞!——马耶鲁斯的新普普创作│王焜生 139 纽约 画布的造型师——伊丽莎白•莫瑞的视觉语言│亚灵 142 巴黎 东京宫:不停旋转的艺术平台——专访尼可拉•布什欧和杰宏•尚斯│林心如 146 巴黎 当代世界的影像赋格——道格•艾肯的「超世界」│林心如 149 温哥华 开放的空间——温哥华2005/2006国际雕塑双年展│刘明惠 152 上海 创造别样风景——2005安藤忠雄建筑展│吴梦 154 上海 自我造局——新绘画│萧孟 校园动态 156 艺术继续转进│苏汇宇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艺术教育系毕业展「黄金世代」 157 创意思维下的创意城市│苏汇宇 展览深呼吸 158 学院体制、影像文化与手工艺——对「台湾具象绘画展」的阅读与补遗│游崴 162 寻着时间刻印轨迹的人——叶伟立2002-2005摄影创作│吴垠慧 166 危险的故事,内在旅程的能量爆炸——Chi-Wen Gallery史考特个展│苏汇宇 168 高雄人类风景——历史性三题——写在「2005影像高雄——看不见的历史」展后的前序│郭怀 艺术广角镜 174 宇宙的秩序——奥斯卡•皮亚德拉的抽象艺术│编辑部 176 合谋的尝试——2006装置艺术在我家特展│陈宽育 177 直心观照——「朴实无华」有感 │王品骅 178 破茧而出的力量——廖秀玲的PU发泡作品│编辑部 180 回时光之味——回溯1970年代的文学与艺术│张清志 182 人文理性的思辩——关于刘彦的艺术创作│邓平祥 184 守望自然——试论陈天龙的油画艺术│龚云表 186 荣耀之门——奇美珍藏之19世纪法国官方沙龙展│编辑部 艺术法律 188 拍卖会上的天价——谈追及权│严裕钦 艺术观测站 192 浅谈油画收藏│韩舞麟 195 华人艺术家身份作为价格驱动程序│刘家蓁 198 瞻望2006中国艺术市场——北京艺术家与收藏家论油画收藏│编辑部 艺术市场 200 亚洲意识的崭新对话——韩国阿拉里奥(ARARIO)北京画廊│娟娟 204 野火可以燎原——北京现在画廊│娟娟 208 年逢十五聚团圆——专访臻品艺术中心负责人张丽莉及艺术总监李亚琪│赵亚芬 211 当代视像:为收藏家办的展览——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王维薇 212 当代艺术异军突起——江苏嘉恒2005秋拍成果亮眼│编辑部 213 美展选介│编辑部 216 美展月报│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