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明:广州美院附中毕业。1981年任职广州市广告公司。担任过路牌画工、美术设计师、创作部主任、策划部经理等职务。曾接受天高广告公司、李奥贝纳广告公司的培训。1994年与毕玉强创办广东合众广告公司,1995年旅居加拿大并从事广告工作,1998年回到广东合众广告公司担任公司总经理至今。作品曾在全国广告展获一、二、三等奖。 记者:您当年旅居海外是在什么地方?您觉得那里的广告文化如何? 郑海明: 加拿大,在一个华语广告公司工作。当地的广告那,接触的华语广告比较多,华语广告在当地不是太多。觉得在那里做的最有意义、印象最深的事就是为当地唐人街做的一个策划。因为当地唐人街商业气氛越来越差、越来越封闭,为提高其商业气氛,我们引进了国内的灯光夜市,搞了商业步行街。非常富有中国文化特色,成为北美最大的灯光夜市。使原本死气沉沉的气氛,变地很有活力。既改变了人民地生活,也提供了市场需求。 记者:作为一名有志于未来在国内发展广告事业的海归派,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呢? 郑海明:广告改变生活。 记者:您在京沪穗三地工作过或出差过吗?您对三地广告界的印象如何?哪里更适合您? 郑海明: 是的,三地广告都很有地方特色。首先,广州广告业的发展是与其开发的程度有关,广州是最早开放的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广告业的发展,从产品销售、品牌推广、品牌意识等方面来说,广州的广告公司更成熟。但是,随着外资的逐步渗透,国外企业渐渐把公司设在上海,这样上海的广告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发展速度非常快。现在上海的形式要好于广州。至于北京,因为北京一直保持着垄断性的媒体形势,中国的媒体中心在北京,媒体在广告业的发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北京的广告业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优势和地位。 要说那里更适合自己,我觉的是广州。自己比较喜欢广州,广州也最适合自己发展。 记者:您认为本土广告公司与外资/合资广告公司的差异点? 郑海明:差异还是很大的,存在差异的根本是文化的不同。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中心,本土广告公司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广告的诉求主要是讲人情。而外资或合资广告公司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比较多,广告诉求讲道理多些。当然广告不仅要讲道理,也要讲人情。所以双方要相互学习。 由于本土广告公司起步较晚,在规模、管理方法、广告理念等方面相比外资和合资广告公司差距还是很大的。本土广告公司应多向它们学习,并结合自身的特点,这样才会缩短差距。 记者:您认为国内广告公司目前急需要完善的是什么? 郑海明:国内的广告公司无论是本土的还是外资的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好像都找不到出路。本土公司更为严重,外资和合资广告公司要解决的是本土化问题,本土广告公司遇到更多的难题,规模上不去。现在中国的广告客户更倾向外资和合资广告公司,认为国外的好点,是百年公司。这样,本土广告公司在和外资、合资公司较量中,渐渐处于不利的地位。本土广告公司要是仅仅把国外经验照搬是不行的,也没有意义,因为中国消费者99.99%是中国人。本土公司不发挥本土东方的文化优势,差距将会越来越严重。 本土广告公司要急需完善自己的广告理念和体系,现在还没有适合本土广告的理念,将世界先进的广告理念变为中国能实施的东西,才是广告能生存、发展的条件。而且中国的广告理念和体系应该由本土广告公司来完成,本土广告公司也要担起这个责任。 记者:您对广告公司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有何见解? 郑海明:这是中国广告企业的普遍现象。不要单纯从流动上去考虑,还要从整个行业的发展上考虑。如果行业是良性的话就会相对稳定些,不流动是假的,流动是应该的。这也是和广告这个行业和广告人的特点有关的。我们公司不大会批评他们这种行为,因为他们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 记者:海外广告人与目前公司的老板、同事、客户的关系处理要注意些什么? 郑海明:我想主要注意两点,一是国内和国外在一些具体的制度上有差异,要能尽快适应。二是不能把国外的管理方法和经验照搬过来,要结合国内情况。 记者:您希望在中国广告网和中国广告杂志上看到哪些信息? 郑海明:想多看到一些对中国广告的现状和发展道路进行讨论的文章,还要多一些招聘的信息。在广告网上应该建一个论坛,增加广告人的交流。 记者:您能定期或不定期发稿给中国广告网和中国广告杂志吗?是哪一类的文章或作品? 郑海明:会的,好久就想写一些东西,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能实现。可能会写关于中国品牌概念和意识方面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