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黄燕东 网名 东方不狂 广州盛世长城(Saatchi&Saatchi)资深文案 暨南大学新闻系广告学2001届毕业生。 大学四年级开始在合众广告公司正式任职文案,毕业后历任广州精信广告文案,广州达美高广告创作组长,广州阳狮广告创作组长。 作品曾获中国广告节银奖,广东省广告节银奖,广州日报杯银奖,创作组服务中海地产所作案例“爱上中海康城的101个理由”获“2004年年度阳狮广告全球LHD(全面化差异)案例第一名”。 东方不狂自学生时代开始便担任中国广告网第一代版主至今。 记者:作为广告网多年的斑竹,你在网络上和在现实中的生活是否截然不同? 在广告网上,我像是个游侠,浪迹天涯,快意恩仇。见到不爽的事情便以字为剑,一刺为快。作为混迹多时的老手,我更喜欢和广告网友们分享各种创作心法和秘籍,感觉就像回到古时的江湖,大家都在以练好武艺叱咤武林为人生追求,真是单纯而又令人向往的世界。 网络无国界,世界广告界动态早就可以即时传送到各地,对任何国家的广告人来说都所有的创意殿堂都不再遥远。我喜欢关注和研究嘎纳、D&AD等国际创作赛事,因为对创作人来说,那些就是世界顶尖高手过招的武林大会,每年都有最新的绝招出来,而且很快风靡整个世界。所以我很乐于把这些最新的资讯附上评论发到网上,让很多广告新人们看到世界广告创作的颠峰,开阔他们的眼界。 在网下,我也是游侠,不过是神游,我从小就习惯走神,上课走神,吃饭走神,走路走神,谈天走神,开会走神,连睡觉都走神,经常睡着睡着就开始梦游写字。我是一个双子座,不走神的时候是一子,走神那个也是一子,走神的那个家伙往往走得很远,根本不理另外一个正处于多么需要听讲的现实环境中,比如老板在说他的威水史他却因为走神忘了流露钦敬的神情,客户在大谈自己心血来潮想到的IDEA他却因为走神忘了拍案叫好,还好这个世界上有广告这种鼓励胡思乱想的职业,不然我一定天天挨领导的骂不得好过。后来看JACK FOSTER所写的HOW TO GET IDEAS说,作广告的人要学会用潜意识工作以及经常做白日梦,我内心不由窃喜,敢情我从小胡乱练就的也是一门正儿八经的广告内功心法。 记者:你从本土公司转战多间国际公司,认为区别最大的地方在哪里? 不少广州广告人进国际公司,就是为了混进去一段时间镀镀金,然后就迫不及待去和本土老板弄个好价钱立马走人,这样的心态必然造成他们的浅尝辄止,动辄就说,哦,国际公司无非就是这样,我也混过。须知国际公司和本土公司,表面上看,并没有多大的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它经过多年成长之后具有的独特公司文化和运作体系,国际广告公司的专业在于它通过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来保证它的专业性,而不单是里面的某个人。 长期在国际公司工作,我个人觉得对创作人来说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专心致志地埋头创作,不像很多本土公司可能会更喜欢你是个多面手,既能想创意写文案操机器,又能作策划,加上能说会道讨客户欢心。分工的明确让你更专心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不至于样样晓,无一通。这对于个人的成长非常有帮助,不必被迫吸收各种各样杂七杂八的广告饲料,成为一个表面上看很有行头的速成的广告填鸭。 而且在公司管理上,国际公司更多采用国际流行的项目管理,每个雇员基本上只向他的上司负责,显得更具人性化和自由度,而不少本土广告公司还在沿用工厂式的管理制度,到点打卡和严酷的行政制度只会让创作人避之大吉。 记者:你满意现在的生存状态吗? 相当满意,对于现在的广告公司盛世长城,我很欣赏其Nothing is impossible“没有不可能”的公司信念及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独特公司文化,作为创作人,你会觉得创作的空间从此面向前所未有的宽广领域。想想没有人老是第一时间打断你,轻易说“我们的客户不可能接受这样的东西”“我们的客户不可能有么多的钱”“我们的消费者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创意”“我们的消费者不可能被改变”“这样的创意我们不可能执行得好”等等等等的缺乏挑战安全至上的借口,本身就很爽。 在以前的不少广告公司工作的时候,往往因为业务扩张的需要,需要不断比稿,每天置身于超强度的创作中,节奏过于紧张,虽然锻炼了自己的应变和统筹能力,创作产量也惊人之多,但感觉自己象被快被榨干的奶牛,奶水难免常常被稀释得乏味。现在则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自我充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少了周末的习惯性加班,可以和那些拥有很久却被冷落的寂寞书籍为伴整日整日的厮混,真是不亦快哉! 记者: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你的印象如何?哪里更适合你? 虽然我一直在广州读书和工作,但也经常这些城市出差或者游玩,在当地都有很多广告人朋友,包括不少北上的广州广告人,比如我以前的几个美指拍档现在都在上海,通过他们,我也了解到上海和北京广告界的情况。 但因为那些城市我没有真正工作过生活过,只是靠道听途说浮光掠影地知道一丁点情况,所以我想我没有办法说到底哪里最适合我。但就目前来说,我是适合广州的,我想。 就说广州吧,那就。有人说广州广告人务实,有人却说广州广告人浮躁,这听起来好像极端矛盾,在我看来,实际的情况是务实和浮躁并存,两者并不矛盾,过于务实,有时候难免浮躁。 广州人务实,作为三地中最早搞活经济的城市,广州的经济没有多少泡沫,也没有多少浮华。广州的广告人当然也务实,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在勤奋的工作,他们往往将北京广告人的能说会道视为空谈,将上海广告人的灵活善变看作投机。以房地产广告为例,广州的房地产广告就最实在,拼的都是性价比,每平方米卖的都是现实的生活,而北京上海的地产广告则更乐于把梦想无限放大,并将之折现提前高价预售。与之相关的是北京上海的新贵乐于营造奢侈生活圈子,乐于显富,而广州的富豪都要草根的多,低调不为人知,却可能掌握无数财富。广州没有北京的贡院6号,上海的紫园这样每平方厘米都要一掷千金的顶级豪宅,因为广州人务实。 当然有时候,广州广告人过于务实,反而造成了浮躁。广州广告人往往太着眼于眼前一时一地的利益,不少广告人的眼光不够长远,到一些好一点的广告公司工作,不是让自己在好的环境中提升专业能力,却着眼于如何赶紧搞好关系捞走一两个客户,然后自立门户,将钱弄进自己口袋。原本可以成长得更好的广告人才们纷纷半路出家,不管合适不合适,都变成了生意人,这些小老板、合伙人们在有限的资源中往往陷入艰难维持,恶性竞争的循环。所以广州有很多小型的广告公司,他们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须知很多广告人,尤其是创作人对广告公司经营管理其实相当外行,他们目光的短浅和自身发展的滞后也限制了广州广告行业的整体发展。 记得以前《真言》有一期专题探讨30岁广告人何去何从的问题,的确,很多广告人将30岁当成一个坎,30岁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就失去信心希望,改投其他行业,把广告业当成速成职场,这也许正是浮躁的源头。很多广告人认为做广告尤其做创作是青春饭,不能作为长远的目标,这是很大的谬论,国外真正有成的广告人,大都从业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以广告作为终身职业,真正专业是需要用时间来淬炼的。虽然三十岁于我而言还很远,但是我的心态已经超越那样的一道坎,为我终身的广告梦继续前行。 记者:作为短短毕业三年的广告学学生,你的经历令很多广告学子们羡慕,你对他们有什么经验建议吗? 经常有不少广告学生写邮件诉苦,说这个行业好像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而学校的广告学教育好象永远都追不上行业一日千里的变化,对于毕业后的前景感觉相当悲观。 作为广告学学生,不要总是埋怨广告教育如何落后,而要反思如何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广告业的变化(广告本来就无真理,何况那些各大院校中那些不断落后中的教材,平时确保成绩足够毕业的同时,麻烦多关注业界,多关注世界上最先进的广告潮流尖端),珍惜所有实习的机会,不要把实习当作学校布置的一项任务,应该当成上广告战场前的机会不多的宝贵演习(把实习当成实弹演习),大胆挑战自己的思维极限。在学校的时候就要用最快的时间量度出自己和一个专业广告人的距离有多远,然后一步一步的缩小距离。 而且广告人需要终身学习,永不毕业,留意一下,那些只会念叨以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如何形势一片大好,并以当年之创意技巧指导下属(比如动辄祭出一句“挺好”之类的双关语就风靡全国的例子)的那些广告人往往已经跟不上形势,因为他们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关注世界的变化。 我建议师弟妹们多看书,多看世界上最好的创作作品,多实践和执行。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有足够大的梦想。 推荐专业书籍: How to get ideas作者Jack Foster Creative advertising--Ideas and techniques from the world’s best campaigns作者Mario Pricken The copywriter’s handbook作者Robert W.Bly 以上三册,没有中文版本,可通过亚马逊网站邮购 Cutting eadge advertising《卓越广告》作者Jim Aitchison 国内的广告书店皆可购买。 例牌的推荐:广告档案,Compaign Brief Asia国内广告书店可购可订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