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从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传来消息,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驱蚊产品勇夺全国大赛金奖,这是经教育部专家进行网评和会评后,从600多个国赛项目选出119个项目参加总决赛后的结果。该校经过数轮激烈的竞赛,他们的产品《蚊所未吻青蒿驱蚊产品》脱颖而出,成为江西唯一获得金奖的项目。近日,经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个团队成功的幕后故事。 创作灵感 采风偶遇青蒿作为科技选题 利冬元是该项目组团队的负责人,他向记者讲述了他们获得全国金奖的幕后故事。上大一时,老师发现班上几个同学动手能力强,于是问他们愿不愿意参加科技课题组,他们立即表示同意。 2014年底,课题组队员在江西永修县的一次采风时,发现很多居民家中挂有一种名叫青蒿的植物,据说是为避蚊所用。“在山里采风时,同学们身上被蚊子叮了不少包,但身旁的向导身上却没有被叮,怎么回事呢?向导说他身上挂了一个装有青蒿的香包。”利冬元说,为帮助同学们避开蚊子的侵扰,向导带他们找了一些青蒿,把叶子里面的汁挤出涂抹在身上,包就慢慢消了,向导还为避开蚊子,将这些植物烧成了粉末,其散发出来的烟就能把蚊子熏走。 利冬元告诉记者,小时候就对艾叶、青蒿类植物有很深的印象,对植物产生好奇心,以至后来大学填报专业也选了化学专业。“我们的灵感完全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从这次采风中,我们受到启发,决定把青蒿当作一个科技课题来研究。”利冬元说。 项目开工 将青蒿从山里搬进了实验室 江南地区有很多青蒿这样的植物,但为保证原材料充足与新鲜,队员计划在学校的苗圃里自己种青蒿。开始他们不了解此植物的习性,查阅了大量资料之后用了三种方式迁移青蒿:第一用种子栽培;第二用移植方式即剪枝将其迁插到水里或土里,待其长出根来,再将其栽植到土里;第三是用快速繁殖的方法。 项目开工伊始,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首先定下研究方向与标准——研制出超过国内一线品牌与国际品牌的驱蚊产品。据了解,先期课题组队员们调查了市场,于是设定一个目标,超过国内一线品牌的标准,要求超过其效能的3~3.5倍。 为何定下这么高的标准呢?“是为了将产品做到无毒无害,除了等级外,还考虑到其功能,市场上的驱蚊产品有蚊香、清凉油、花露水等,为最大范围的呵护使用者,于是定位于喷洒型的功能。”利冬元说,定下方向与规划后,他们便将青蒿从山里搬进了实验室,开始了实验。 失败百次 经175次实验驱蚊效果达6.7小时 一手做实验制作产品,一手种植青蒿。由于种植还在摸索阶段,于是他们采用现成的原材料,做实验中,各种难题摆在面前,就原材料而言,青蒿叶有110多种物质,但产品只需7~10种,同学们通过多次反复试验,通过不同化学反应方式除掉100多种物质。但就这样,产品试验了174次,始终达不到所要求的标准。 如何才知是否成功了?利冬元向记者介绍:第一次产品出来时,他们把400多只蚊子养在一个40X40X40厘米的纱帐笼子里,把两只手伸进纱帐,把手背露在外面,一只手涂有产品,另一只手抹上水,两分钟后,两只手背全肿了,这样就说明产品没有成功。问题出在哪了?队员们非常迷茫。 “当时项目组的同学有些心灰意冷,反问自己是不是选错了项目,根本就达不到这个标准。”利冬元说,老师知道后,一直鼓励他们,学校领导了解到情况后,也加大了对他们的支持力度,同学们很受鼓舞,咬咬牙决定坚持下去。 用了2年多的时间研究,现在有了设备先进的工艺与技术手段,可以直接提取青蒿所需要的物质。到175次实验时,同学们再次将手伸进有蚊子的纱帐笼子里,涂有产品的手背都没有一点问题了,抹有水的手照样被蚊子叮肿了。 同学们在实验室的试验成功后,于是将产品送到江西省疾控中心测试,结果产品标准的50多个参数全部达标,而且可达到6.7小时的驱蚊效果。 赛场拼搏 终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有了创新创业这个平台,我们倍加珍惜,比赛前1个月,每天晚上两三点休息,至早上七八点再接着干,对材料不断修改,查缺补漏,无论是申报材料还是产品本身,我们都要求精益求精。”利冬元告诉记者,9月16日比赛第一天遇上下大雨,我们从住处赶到比赛现场签到时,利冬元同学不小心了摔了一跤,手中的杯子摔碎割破了手腕,一直在流血,“没有时间管这些,大家把手上的事做好,准备参赛。”利冬元说着快速地用餐巾纸捂住手腕处上阵了…… 同学们经历了多场比赛,紧张而激烈,经过有惊而无险的多轮争夺后,他们用辛苦、汗水、智慧终于换来了成功,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了金奖。中国江西网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