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京soho被抄袭,说明了产品形象战略在商业地产营销中具有较大的价值,这也一直是soho中国重要的成功之道。这一战略在国际电子、汽车品牌中应用最广泛,在商业地产也被soho成功地实践了。这种战略的作用体现在营销、品牌和文化多个方面,其本质是对于新的社会和消费趋势的把握。但产品设计作为一种企业战略还有不足,需要上升到体检营销的高度,才能最终落在品牌层面,成为新的社会阶层的符号。 关键词:商业地产 产品形象营销 SOHO 近日,SOHO中国的新项目望京SOHO的设计被重庆一家公司“复制”,潘总在网上和对方展开了对峙交锋,双方战火从网上一路烧到网下,并准备诉诸法庭。 尽管从法律上裁定该项目是否被抄袭还有待官方决定,但其外形的相似程度对任何人来讲都应该是一目了然。项目没有建成就被别人“模仿”,应该讲其建筑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同时有媒体评论,“望京SOHO显然是其从大量复制产品转为精心设计作品的第一个项目。”潘石屹也曾说,自己曾对未来的SOHO做过设想:“以后可以不打广告,也没有销售员,但大家会像追捧苹果一样,抢着买SOHO的产品。并依旧能保持年平均业绩30%-40%的增长。” 从望京SOHO的“惊艳”设计到潘总自己对SOHO发展理念的表述可以看出来,“建筑外观设计”未来应该是SOHO中国建立品牌和独特价值的重要路径之一。 而梳理SOHO中国其他的项目,也可以发现,SOHO的产品一直都是以“设计”标新立异,这些设计往往和其目标消费群体的生活、工作方式和审美观相吻合,也因此成为其产品热销的重要原因之一。 SOHO中国——以产品形象设计求新立异 SOHO中国的项目主要是写字楼,该公司近几年在北京的主要项目在外观设计上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在其周围的建筑中特立独行,独树一帜,带有鲜明的SOHO风格。 下面三组图片中所示的7个项目都是SOHO中国的主要项目。 第一组的项目分别是三里屯SOHO,中关村SOHO和朝外SOHO,其主体外型都由不规则的曲面构成。 第二组项目分别是尚都SOHO和光华SOHO,其造型设计更为先锋、前卫,放弃千篇一律的横平竖直,采用大胆的非对称建筑语言,整个建筑立面是由不规则曲面构成,其中一个镶嵌着互相交织的几何线条,另一个则镶嵌着圆点这一时尚、流行的符号。 第三组项目分别是银河SOHO和望京SOHO,这两个项目出自同一设计师事务所,银河SOHO外形是圆弧流线型设计,其造型概念或者源于中国传统的梯田,绵延不断,如梦如幻。望京SOHO三栋塔楼全部使用独特的曲线造型,大地、墙面、屋顶三者浑然一体,建筑外部线条流动如水,整体像相互掩映的山峰,极具时尚和未来感。在任何角度都呈现出动态、优雅的美感。 尽管三组项目之间的设计风格差别较大,但是整体来看,这些项目与目前写字楼占据主流的几何、方正造型的包豪斯建筑大相径庭,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的风格。并且每组项目内部的设计风格具有相当大的近似度。 这些项目由于其设计风格鲜明独特,在北京众多的建筑当中独树一帜,再加上SOHO中国宣传炒作,推波助澜,这些项目建成之后不仅销售顺畅,而且很快成为媒体、公众的话题,现实和虚拟世界中的视觉焦点。这些项目已经打上了鲜明的“SOHO”的烙印——除SOHO中国之外别无二家。 从这个意义上讲,SOHO的项目已经初步具备了产品形象识别的雏形。 那么,什么是产品形象识别?哪些企业实施了产品形象识别战略呢? 产品形象识别(PI)战略——品牌的基因传承 产品形象识别PI(Product Identity)是一个品牌独有的产品造型符号设计系统。指一些企业在开发产品时, 通过有意使其全部产品外观具有某些共同的视觉特征,使消费者仅从产品外观就能够准确地与其他品牌区分开来。 一些大型企业,尤其是国际企业,长期以来坚持产品外观设计的延续性,逐渐形成了产品家族化特征,强化了产品的市场形象,使产品具有了自广告效应,并以此增加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如果一家企业长期坚持实施这种策略以提升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那么就变成了一种市场战略。 产品形象识别战略在汽车和电子产品品牌领域中应用最为成功。纵览世界汽车市场,那些著名的品牌都自己独特的“家族基因”,比如保时捷的流线造型,宝马的“双肾”格栅,奔驰的“数横一竖”等等,这些特征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而逐渐形成的品牌基因,即使产品更新换代,也会具有稳定的延续性。 例如保时捷的跑车,其传统的外观造型自1963年创建以来始终没有改变过,其流线型给人一种流动与快速的感觉,充满了驾驶运动的乐趣。 在电子领域最为成功的产品形象识别非苹果公司莫属了。从早期的IPOD到现今的IPhone,再到其电脑产品系列,其产品的外观设计去除了一切多余的元素、按键等,线条及形状保持正方形和矩形,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圆角,可以说是简约到了极致。“酷!”是谈及苹果的产品时被用得最多的是这个字,其产品保持着苹果家族一贯的冷傲孤清,“平素冷峻如刀,一笑可消融万物”。 在地产领域,尽管并没有强调产品形象识别的战略,但是有些成功的地产商一直在通过产品的设计贯彻这一战略。 比如龙湖,最让客户印象深刻的是其景观设计,这些景观大都呈现出地中海风情的乡村古典主义风格,其项目也因为景观形成了独特的“龙湖风格。”稍加分析会发现,龙湖景观风格的实现主要体现在薰衣草花海、疏林草地和小径密林的搭配。内部的资料显示,这种景观设计是一种模块化的方案,由几个子模块构成。除了极少的创新之外,其他的项目大都基于自身特点对这些模块进行搭配、复制。不仅如此,其项目主体在造型、立面、色彩等方面也保持着较为统一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延续性也是基于其内部标杆产品库。龙湖规定,要求项目90%采用标准化产品,10%自行创新。不允许随意改变,以保证整体风格的实现。除了龙湖,星河湾、合生等地产商的景观设计与产品也具有明显一致的风格特征。 成功的例子不止是上面几家,纵观世界市场,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都很关注自身产品风格的变化,并能在不断地产品创新中始终保持自身的继承性,其目的就是使企业产品能够轻而易举地被消费者识别,增强消费者对于企业的信赖感和忠诚度。 产品形象识别战略的价值——从产品到品牌,再到符号 在现今我国很多的行业中,产品形象识别战略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由于发展历史和人才结构的问题,技术导向的竞争还是主流。对于房地产领域,尤其是对于商业地产领域更是陌生。 那么,为什么要实施产品形象识别战略?这一战略会带来哪些利益?以SOHO的项目为例说明。 销售的利器 望京SOHO开盘之后,在国家调控的背景下,售价还保持在4万/m2以上。笔者去考察时,其时尚、前卫的售楼处中销售员忙得不可开交。而仅仅一墙之隔的另一个项目,设计中规中矩的商住两用建筑,每平米的价格只有2万元/m2,并且还出现了滞销。所以设计的第一价值点就是吸引注意力,并且支撑销售高价格。不仅如此,现代城、三里屯SOHO、SOHO尚都都曾经创造过京城商业地产销售的记录,外形设计所起的作用绝对毋庸置疑。 据内部人士介绍,由于商业地产(写字楼)产品专业性很强,而购买者、租赁者在决策初期对项目的判断缺乏必要的知识,因此,项目的外观造型特征,比如高度能傲视群雄、外观过目不忘,往往能够成为社会的焦点和谈资,并成为写字楼提供给使用者(主要是公司)的一种形象价值。在这种环境下,能够成为地标性建筑就成为销售(租赁)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行业的先锋 纵观SOHO的产品,或靓丽、或前卫,但总是充满话题,吸引客户的关注。而关注和话题就是品牌建设最基础的重要资产。并且对品牌来讲,前卫与探索性的设计本身就是品牌形象建设的重要举措,能够给品牌带来极大的价值增长。 潘总多年前谈论建外SOHO项目就说过,“被模仿就是最大的奖赏”。望京SOHO被人抄袭模仿说明一个问题,这种产品形象设计的战略已经开始得到了行业的认可和追随。因为只有得到了消费者、竞争者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才有被行业模仿的价值。从品牌角度来讲,被模仿者一般都是行业的领导者,这也说明SOHO开始具有了细分市场领导者的雏形。 如果拿SOHO中国与被作为中国房地产企业标杆的万科相比,摒除物业形态的差别外,万科崇尚房地产的专业化运作,追求标准化成长和低成本。而SOHO中国更注重产品的个性和艺术,但在发展模式上他们截然相反,但都取得了成功。 文化的符号 在近几年流行的青年都市剧中,SOHO的系列项目因为符合新时代商务办公和休闲场所的理想形象,往往成为导演们取景的目的地。近几年热播的电视剧《手机》、《婚姻保卫战》都曾以朝外SOHO作为主要取景地之一,除了电视剧外,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也曾借用朝外SOHO的大堂会客室拍摄。 据介绍,建外SOHO、SOHO尚都等大楼的外景被各类广告、宣传片借用很频繁。2003年10月 建外SOHO建成后,很快被众多世界品牌在广告片中作为新北京的标志,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宣传片中,建外SOHO也作为新北京的建筑形象,向全世界展示。 那么为什么产品形象设计能够带来这些价值呢?对于建筑、电子产品、汽车来说,视觉的价值难道已经重要到了与功能想提并论的地步了吗? 产品形象战略的本质——新兴消费趋势的商品化 从表面看,视觉形象的设计只不过是增加了产品的艺术含量,提升了产品的内在价值。 但这只是一种现象,是实施视觉形象识别战略的结果,在此背后,还有产品设计的概念,以及产生这一概念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 1997年SOHO品牌定位之初,潘石屹曾在世界各地考察,籍以开阔思路,激发灵感。当第一次听到 “SOHO”时, 潘石屹即意识到“SOHO”不仅仅是“居家办公”的意思,而且意味着网络时代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意味着人们对房地产产品的需求发出了新的信号,这一信号预示着物业品种之间边界的模糊。经过半年时间整理及完善,潘石屹将自己的产品命名为SOHO,由此将SOHO这一新兴词汇转变为商业地产的产品概念。 潘石屹将SOHO定位为有别于一般的住宅楼和办公楼——商住皆可,面对的人群就是规模日益增长的SOHO一族——自由撰稿人、商务代理、 律师等创业型群体,还有平面设计师、工艺品设计、艺术家、网站设计等设计型职业群体。 SOHO的 “居家办公”理念,准确地把握了那个时代的消费趋势,独辟蹊径,进入了无人竞争的市场蓝海。该公司定位后的第一个项目现代城大获成功,连续两年(1999,2000)获得北京市房地产单体项目的销售冠军。 无独有偶,在望京SOHO的宣传片和楼书中,“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词汇成为传播的关键词,并且其宣传片还呈现了物联网的概念。 望京SOHO的设计师,“21 世纪当代建筑设计女皇”扎哈·哈迪德在该项目推介中说到,“21世纪当代建筑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通过根本性的重构,远离20 世纪工业时代千篇一律、方方正正的积木式建筑,从而迈向当今与数字化社会相得益彰的现代办公空间。” “真正原创的先锋建筑不会盲从于潮流或经济周期的变化——它只追随社会与科技发展引领的创新周期所遵从的内在逻辑。” 由此可见,SOHO的产品非常注重时代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并能够把这一趋势转换成为产品概念,进而通过设计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这类产品因为其把握了消费趋势,所以超前但不离群,独树一帜但不特立独行,往往会受到消费群、甚至行业的认同和追随。 产品形象设计的发展走向——始于设计,终于符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创新的产品形象设计是基于发展的社会消费趋势的。对消费趋势的洞察落到产品层面,就表现为创新的产品形象设计。而落到品牌层面,则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一个新兴阶层的符号。 以苹果为例,该品牌的成功始于产品形象设计,但最终成了全球范围内青年时尚人群、消费潮流领导者的符号。 苹果从稍显另类的创新先锋变成为普世认可的时尚符号,多层次的体验营销功不可没(详见《苹果:感性经济的试金石》)。体验营销一般包括了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五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基本都要建立在上一层次的基础之上。苹果作为以产品设计作为竞争战略先导,成功地通过多层次的体验营销,最后变成一个被社会广泛认可的身份符号。 换个角度讲,苹果模式有三个核心要素——设计、体验和资源整合。其中,设计是进入市场的竞争手段,但是很容易被模仿(这一点在手机市场表现的最为明显)。因此,苹果的创新并没有止步于设计,而是将产品作为平台,整合音乐、软件、受众等各种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给客户提供前所未有的使用体验,由此构筑了令对手难以企及的竞争壁垒,并且保持了对消费者的长期粘合度。 对于商业地产而言,无论是写字楼还是Shoppingmall,服务与品牌带给客户的使用体验、情感体验和身份象征都是长期竞争的主要支撑。从专业角度看,写字楼的立地条件、产品品质、物业服务、客户构成和权属状况是进行评级的几大要素。如果潘总希望他的产品像苹果一样长期受追捧,仅有产品设计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项目的后期运营给客户完美的使用体验,并需要通过鲜明的定位吸引具有相同层次的中高端客户群体,如此,SOHO写字楼这一品牌才能成为代表使用者(公司)形象的一个符号。SOHO这个品牌才能像苹果一样成为一个被长期追捧的平台品牌,到那时,即使他的产品设计被模仿,相信潘总也会像苹果面对众多的山寨一样,一笑而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