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空气这些具有很高使用价值的生活必需资源,价格都是很便宜的;相反,使用价值很低的东西(比如钻石)反而很贵。这种价格悖论一直困扰着人们。最后,经济学家用所谓“边际效用”理论,轻而易举地就化解了这个矛盾。现在,水越来越贵了,难道也可以用水的“边际效用”大了来解释吗? 这种解释在其自身的逻辑圈子里是成立的,但等于什么也没有说,也就是等于废话。其实道理很简单,水之所以越来越昂贵,是因为超速的城市和工业发展,污染了水资源,使得干净的水越来越贵,使得水和空气都变成了商品。这种破坏性的后果,最终由每天都要喝水的居民来承担(空气也是如此,我们为了不整天在废气中呼吸,被迫选择房价很高的干净空气地段居住)。我们可以发现,商品价格并不是完全由市场供需关系来调节的,宏观的经济行为常常是价格的最初限定者。 我大略估算了一下,凡是使用了饮水机的广州居民,每月用于饮用水的支出,大约是100元到150元,仅次于每月的电讯费用支出,所以这是一个高利润的行当。我经常在小区的一个供水点买饮用水。供水点有十几个牌子的水,价格相差很大。大约18公升一桶的矿泉水,从7元到16元不等。我打听到,这些矿泉水,都是从广州近郊十几公里处一个叫“龙洞”的地方装来的。也就是说,水源是相同的,价格却不同。为什么呢?水店老板说,有一种牌子的水投入的广告多,牌子响,买的人多,价格当然就高了。 表面上看,价格的浮动是根据市场供需关系而浮动的,是自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没有人为的价格控制,很合理。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一次发现,商品价格并不仅仅靠自由市场供需关系来控制。 首先,广告费打入了成本,由消费者支付,也就是相当于消费者出钱做了广告。那么,谁委托你们做广告了呢?当然是商家在自作主张。他们之所以敢于自作主张,就是因为人们在“饮用水的安全系数”折磨下的被动选择。商家利用了人们的不安全心理抬高价格,利用广告投入来改造价格,也就是破坏真正的市场供需关系。洗衣粉、饮料、化妆品、卫生巾等日常用品都是这样。原材料和生产成本差不多,价格相差却很大。这一招都是从美国佬那里学来的。一双耐克鞋的成本是6美元(支付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工资是1美元),市场价是80美元。其中支付给明星的广告成本是大头,由此他们才能成为名牌(永久市场的通行证)。 第二,同样都是来自龙洞的地下水,谁的水能卖高价钱呢?是那些掌握了大量货币资本的(能大量支付广告费用)、不是为了需求而是为了利润的大商人。大商人对小商人的挤压和吞并,对市场的垄断,也同样是在破坏真正的市场供需关系。为什么我从龙洞运来的水只能卖7元一瓶,你就能卖16元一瓶?你想说你很有本事吧?关键问题在于来自货币资本对市场话语权力的垄断,也来自商人的贪婪程度。最后,导致了商品价格与使用价值无关,与供需关系无关,特别是与生产成本无关(广告成本的增加是商人一厢情愿的)。连生存最必需的资源(水和空气)都成了商品,这是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的一大发明。我们每天在喝的东西,不是生活所必须的水,而是在喝广告,至少三分之二是在喝广告。 真正的市场是建立在供需关系和基本生产成本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市场是建立在利润基础上的。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根据供需关系建立的市场无处不在,而以利润和垄断为根本目的的市场只是18世纪以后的事情。 我们的学者经常探讨17世纪以来(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没有长成大树的问题,并因此扼腕叹息。其实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对利润和贪婪的限制,现在看来并不一定就是消极的。如果说传统社会人的欲望的宣泄渠道在于政治权力,现在转变为经济权力和贪婪的高额利润,这又正确到哪儿去了呢?喝着来自龙洞的水,如同看了一则制作低劣的广告,舌尖上充满了一股涩味。(张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