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峰 博大昌荣广告创意总监 从业十年。总监资历5年。 为多个国内超一类客户提供过系统整合传播服务: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信实业银行、 中国一汽、中国联通、双鹤药业、步长药业。 2002年10月6日,一艘载有128名中国游客的越南游船触礁,沉船随时可能发生,游客生命危在旦夕,这时北京游客梁先生依靠他的全球通手机向外界呼救,5个小时后,128名游客全部获救。关于这个事件,央视的《东方时空》节目立即进行了报道,形成了一定的传播效果。 随即,中国移动以此为契机,在全国著名的强势媒体——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以“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为主题诉求的系列电视广告,这则60秒的电视广告由三个情节组成:青年作曲家怕手机信号不好,影响与女友的沟通;房地产商表示如果一个电话打不通,可能就耽误了一个重要的生意机会;而北京的梁先生在不久前的一次海难中,凭借全球通手机的出色信号拯救了全船128名乘客的生命——这就是在广告播出后随即引起业内普遍关注,而令公众印象深刻的“海难篇”。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这则广告将中国移动的“值得信赖”的独特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创意的原点和真实个案的结合堪称完美,而整支片子从拍摄手法到演绎调性,都呈现出真实可信的现场感,更增加了受众对“全球通”这一品牌的可信赖度和好感度。 而邓峰,现任昌荣传播创意总监,正是当年这支倍受好评的影视广告的策划、创意及合作执行者。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邓峰, 至今已有10年广告行业经验,先后服务过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南方高科、双鹤药业、轻骑铃木、荣昌制药、中国银行乃至中国人保等知名企业,并受到客户的充分认可。中国移动的海难篇、新疆地震篇正是其代表作品之一。他说:“‘海难篇’得到了中国移动最高层的充分重视和肯定,直接授意夹塞买下了央视最贵的时段——元旦1月1号开始在《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以罕见的60秒篇幅连播数天;可以说不计代价,可见其传播价值之高。” “在市场上,你软对手就硬!”——身为资深创意人,邓峰却在多年历练中悟出深谙市场策略之道才是做好创意的最根本,也是令广告更具实效的利器。在某个程度上,其对策略的把握甚至有着先天性的敏锐直觉,使他能统率着自己的创意团队在短时间内迅速针对竞品作出“有的放矢”的创意,从而有效地促动市场的回馈。例如,中国移动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为了对抗CDMA“污染小”的冲击,邓峰带领一班人马快速反应,在12天内拍出了一支与联通针锋相对的广告,而且用的还是联通广告中的原班演员;而面对小灵通的冲击,他相继一鼓作气地做出了“找网篇”,“省钱篇”等,都是直指小灵通弱点的“挑衅”之作。 商场上的较量被邓峰拿捏的恰倒好处。他在工作中常常表现出强势而近乎苛求的一面:因为深信“盲目迁就其实就是害客户”, 开会时敢于毫不客气地直言与客户相左的意见并据理力争;鼓励创作团队大胆尝试,在先做“对”的基础上做出更“厉害”更具“杀伤力”的创意…..事实上,他本人的性格却温和低调,休假的时候出去旅行,要不就在家“闲着”,读书看碟,乃至漫无目的地“发呆”。 邓峰说,自己并不喜欢总是紧张的工作,“对广告总是抱有热情,但绝对不是个工作狂”,刚毕业的时候在中央电视台做编导,因为工作紧张,总在加班,觉得自己被掏空了,就放弃了那份看起来很有前途的工作,误打误撞进了一家从事电视节目包装方面的制作公司,做起了文案,从此踏进了广告圈。他自诩运气很好,入行尽十年,基本上没有“谋划”自己,总是一再被朋友“错爱”,一直比较顺利地进步。 对于自己的创意,他觉得总是在细节处有所欠缺,认为真正的高手“是在最后一笔能点睛的人”。但这最后的点睛之笔,需要有大量的工作和时间作为铺垫。因为大多数在时间上不允许如此精雕细啄,所以也就不能苛求总是能在细节处出彩。不过幸运的是, 自己在大的方向和决策上很少出现偏差。 谈到本土广告人是否应该在4A公司中历练才能更有所长进,邓峰认为那都是随缘,其实本土公司更有空间,并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正如他作为昌荣——中国本土颇具实力的广告公司的CD,公司与4A不同的协同作业方式决定了他的工作范围绝不仅限于创作,还经常要参与客户部的各种会议,参与制定策略,并直接在第一个环节就面对客户-----而他,从不对此抱有怨言, 反而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一种高级锻炼。 这就是邓峰:随遇而安,但是执着地做一个真诚的人。“人在社会中很容易迷失自己,”而邓峰,将继续以低调的方式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那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