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 城市品牌的打造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品牌是一种文化,更确切地说:品牌的最高形式是一种文化,而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能够上升到最高形式的东西少之又少了,城市品牌打造的因由仍是出于其资本积累的原始冲动。 当然,我从未怀疑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经典哲学,因为这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智慧结晶,只是我们的祖先用更具表意能力的中华文字来表达,而那些文绉绉的繁字古语倒是竟如此的令人寻味,这应可视为中华民族唯一尚存质感的领地了。 城市品牌的打造正是在说明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消退或缺失,一代一代沿袭的生存者毫无知觉的把一座城市的文化印迹抹擦的干干净净,正是为了生存为了打好经济基础,他们不得不如此的无情甚至无知,用浮躁的本事摧毁着一个民族千年积累的上层建筑,“阿房宫”的悲剧并不只是一代霸权者才能书写,时代之下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的“作者”,而这些所作所为浑浊于这个浮躁的年代又显得无可厚非,历史的更替前行总要有所代价方可宁息。 用平静的心体会一座城市 如今的北京,四合院与胡同越来越少,这却是最能代表一个城市品牌的文化象征。走在王府井大街如果不是有人告诉我这曾是清朝最热闹的商业街,根本就看不出那里有过百年的洗礼,一路几乎看不到任何一栋有传统风格的中式建筑,唯一一处被完整维护的古建筑却是一座西式的国外教堂,仅存的一墨质感点缀却也不属于此地,只好不去想那些远离现实的嘈杂与纷争。 自然,每一座城市中的每一条繁华街道都林立着大大小小的品牌店面,可无论怎样也无法堆砌出这座城市独有的品牌形象,全球化似乎正成为城市品牌的无形杀手,差异化的叫嚣、蓝海的叛逃、品类的抢占都无法寻回最原本的印记。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出国旅游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就是那迥然不同的文化差异。去印度,看到印度教的僧侣在冥想;去西班牙,看到他们在斗牛;去南美洲感受桑巴舞;去日本看他们传统的樱花祭,就是那股异国的情调与神秘感在吸引着我们。如果全世界的建筑都盖一模一样,所有的人穿着打扮也都一样,饮食、庆典、风土民情也不再有各自的特色,那其实已经没有观光的必要了,因为去到哪里都是一样。 而这样的寓言正在我们的城市中上演,处处高楼并耸、车流不息,偶尔经过一处惹人眼光的风景,也只是那一“点”的吸引,何以成就一个品牌? 朋友曾问我,“走过国内大小十几个城市你最喜欢哪里?上海?杭州?深圳?……”我一向感觉迟钝,即便有山有水也只是深呼吸时才让人自觉心安,那偏藏一隅的情怀早已被钢筋水泥裹的窒息,尚未来得及好好交谈就又已经辗转,我哪里说得出。 民族质感植根于城市 一个民族的质感来源其文化内涵,一种文化的积淀是多少代人要“抛头颅,洒热血”才维存至今,却也可以被冲动的惩罚毁于一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布拉格的捷克守军为了维护古城的完整,宁愿选择投降,也不忍先人所耗费心力所建立的城市文明成为瓦砾,而我们在忍受着强权的践踏之辱的同时,也在毫无顾忌的毁灭着祖先的文化遗产,这在中外著名的《文夕大火》中记载尤为明显。 每当看到犹太人逃难的纪录片时,就会令人深感讶异,五、六十年前犹太人逃难时的穿著,甚至在市区被德军集体遣送时的服装都是很整齐,有一定的素质:男性都-全球品牌网-穿西装大衣,戴帽子;女性则都会拿个小皮夹,或拎个皮包之类的;也没看到任何一个犹太小孩是打赤脚的。此时他们的-全球品牌网-身份是难民,但其民族整体表现出来的教育水平,则很令人敬佩与感慨。 在日本,他们对质感设计很讲究,整个城市里的居民穿着打扮都有很自己的风格,街道很干净,连一个排水沟的盖子都有城市的特有标志,整个街道的招牌、店面,都很素雅,他们很重视产品的包装,也很重视古建筑的维护,美学的观念很发达。 这就是一个民族的质感,它来自于传统观念,来自于民族的教育,来自于一座座城市的延续;城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地区,那里活跃着一个民族最闪光的智慧,让民族文化在城市品牌中复兴强大,是它能够让生活更美好的活力与根源。 踏上追寻城市品牌印记的征程,用民族的质感来还原它最本质的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