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节日大餐,成为一种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元素于一体的国家品牌。但是,这些年来人们对于春晚的非议也越来越多,尤其是2010年的春晚更是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论,就连屹立春晚20年不倒的表演艺术家赵本山也遭遇了艺术生涯中最大的“滑铁卢”。河南政协委员张倩红建议,要让春晚可持续发展,更为民所爱,那就必须让春晚走出美丽的幻境,回归平常。 张倩红认为,过度的精品意识与多种因素的混杂,使春晚面临巨大压力。从政治上看,作为春晚自然要弘扬时代精神,关心民之所系,必须精益求精;从文化上看,春晚要融雅与俗、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理想与现实于一体,如此庞杂的因素组合使春晚背负起沉重的“十字架”,很难以轻松自如的状态进行艺术的创新。 同时,商家的大量介入,对广告时段的争夺与竞争,使春晚变了味。用广告元素推广民族品牌无可厚非,但广告的硬性植入扰乱了节日的气氛,必然会引起了百姓的普遍反感。 张倩红建议,对于春晚这样一个民族文化品牌,追求精品与卓越的理念不可改变,但是要让春晚可持续发展,更为民所爱,那就必须让春晚走出美丽的幻境,回归平常。 媒体应以平常口吻宣传春晚,减少各种针对春晚的热炒活动,慎重对待春晚期间的广告植入,保持节日气氛,淡化商业因素,春晚自身要降下姿态,回归综艺类晚会节目的平常状态,坚持传统文化的本源,多从普通人的生活中发掘艺术精品。 最后要引导民众以平常心态看待春晚、呵护春晚。要明白一台春晚无法诠释传统春节的所有精神价值,再大腕的明星也不可能满足不同层面观众日益提高的欣赏品位。尽管艺术家们耗尽智慧,殚精竭虑,但是艺术的创新有自身的规律,更要有时间的积累,有生活素材的积淀,并非一蹴而就,观众也不要过度苛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