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主题的采访活动,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等,就高考录取、教师待遇、培养创新型人才、择校等问题,接受了记者集体采访。 谈创新 评价人才不唯学历分数 俄罗斯阿尔法电视台:目前中国教育的瓶颈问题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也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中国教育部门能否进一步加大与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 孙霄兵:纲要特别提出要通过改革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首先是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过去我们特别容易用一个标准化的模式来衡量人才,用考分、学历来衡量人才,今后要改变这种情况,要树立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等观念。其次是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推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第三是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也就是说,要进一步让教育教学的评价更加适合各种人才培养和多样化人才涌现的要求,防止用一个政策进行评价。 除了在教育教学内部,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也要有多种方式,克服唯学历、唯分数评价人才的方式。这样我们就能够形成一个很好的培养人才的社会环境,使各级各类人才涌现。 郝平:关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当前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谋划不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深度广度不够。所以,我们鼓励中国高等教育和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比如说你是从俄罗斯,北大和莫斯科大学建立了联合研究生院,联合培养博士生。中国大学的博士生到莫斯科大学学习,莫斯科大学的博士生到中国的大学学习,我们欢迎这种中国和外国方面的高等教育合作。 谈高考 考大学有五种录取制度 法国观点周刊:现在的高考给孩子们很多压力,通过教育改革会改变高考吗? 孙霄兵:高考制度必须改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制度。要逐步实施高等学校的分类入学考试,改变全国本科、专科一起考试的制度。根据设想,在全国只进行本科考试,专科的考试在省里进行。同时,要探索高水平大学联考,进一步完善招生录取办法。今后高考成绩将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要把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 在高考的具体录取制度上,要实行多元录取机制。对于统一入学考试的学生,还是要实行择优录取;对于有特长的,符合学校培养条件的,经过面试、测试自主录取;在高中阶段表现优异的,可以推荐录取;符合国家特殊需要的,要进行定向录取;有特异的才能,要实行破格录取。通过实行五个录取制度,来解决多样化考试的问题。此外,今后还要进一步推行社会化考试。在严格的法律法规保障和社会监督下逐步进行,并必须在试点和慎重地研究后,才能全面推开。 谈择校 教师和校长要有效流动 中央电视台:目前号称名校“敲门砖”的各种奥数班屡禁不止,家长们不得不带孩子去各种名校办的“蹲坑班”。教育部在教改中对这种基础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如何解决? 袁振国:当前义务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是解决“小升初”以及择校问题的根本之道。要在各种资源的配置上使其不断均衡化,包括经费、师资、设备等。现在解决均衡化问题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到2012年初步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里最主要的措施,第一条就是大力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使所有学校的发展水平大体相当,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同时,也要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加强学校均衡发展的速度,比如通过教师、校长的有效流动,尽快实现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普遍提高。 谈待遇 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 湖南卫视:纲要中提到,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文化水平人数要比2009年翻番,这可能会给我们的师资队伍带来一些压力,我们如何应对这种压力? 孙霄兵:纲要提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师德要排在教师建设的首位。很多教育教学、教书育人中的问题,如果把师德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会迎刃而解。 这些年来,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有很大提高,但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纲要提出,要依法保障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水平。包括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资,也包括其他类型的教师,都要执行国家的法律规定。 同时,还要健全教师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教师的聘任制度、资格制度和职务制度,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的教师还要执行倾斜政策,包括对幼儿教师也要进一步制定编制的标准。此外,城乡中小学教师在评定高级职务时,原则上要有一年在农村或者是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据新华社 新闻背景 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真正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的焦点,源于2009年11月11日的一封公开信。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