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关注全国两会系列评论之十一 《阿凡达》现象继续在全国两会上得到关注。全国政协委员贾永算了一笔账,一部《阿凡达》迄今全球收入24亿美元,净赚19亿美元,净收益是129.58亿元人民币,相当于约251万中国农民2009年纯收入总和。到2月底,《阿凡达》在国内的票房收入突破12亿元人民币,相当于约23万中国农民2009年纯收入或6.9万城镇居民可支配年收入的总和。 《阿凡达》现象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文化产业存在巨大的市场,可以带来奇迹般的产出与丰厚的回报;二是,国内民众具有强烈的文化消费需求。去年,国产电影的最高票房是4亿多元,《阿凡达》的票房是其3倍左右。显然,国内并非没有市场,而是缺乏好的文化产品来激发这一需求。 有数据显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文化消费支出会大幅增长,按照国际经验,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尚不足1万亿元。如果考虑到,我国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约为发达国家一半,文化消费可能没有4万亿元,更合理的估值应该在1万亿至2万亿元之间。即便如此,这仍然是相当庞大的消费需求。 自去年以来,我国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体制改革也随之启动。温家宝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文化产业的地位给予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他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政府的重视,固然令人对文化产业的繁荣产生期待,然而,文化产业能否实现发展预期,则是更加值得深虑的现实问题。 文化产业要想繁荣强大,必然走真正的市场化之路。这既需要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更需要文化产业中人放下身段,以职业精神直面市场竞争。如果苏州昆剧院不走符合市场需求的青春路线,它恐怕仍然面临着生存危机。从起步阶段来说,政府要扮演极其重要的改革推动者的角色,然而,从长远来说,文化体制转型一旦基本到位,也就意味着行政权力逐渐淡出行业干预,文化产业能否繁荣的关键在其自身。 直面市场竞争,有时会以很没有“面子”的方式进行。去年年底,湖南卫视以深度合作的名义“并购”了青海卫视。这一事件中,值得欣赏的不是湖南卫视,而是放下身段成为被合作方的青海卫视。在两会前,来自安徽的时代出版重组了中国文联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地方军”收购“中央军”今后或许也将成为业界的常态。不论是被兄弟省台“深度合作”,还是“中央军”被“地方军”重组,尊重市场都是基本出发点。 然而,一些中央级文化单位仍然没有心理准备。这并不意外。在当前的文化体制改革中,还要警惕行政权力不是鼓励文化企业确立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意识,而是试图给予某些企业额外的关照。这样即便能催肥一些巨无霸型的文化企业,也并不意味就真正拥有了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中国的文化产业如果也想复制《阿凡达》这样的商业奇迹,从管理者到从业者,对今后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需要做出明智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