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正在参加两会的37位科技界政协委员日前联名上交一份提案,建议解决教育、科研领域里存在的行政化问题,遏制学术腐败现象的滋生。代表和委员们建议,用道德、体制和法律建设三种手段,防止和惩治学术腐败。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认为,学术腐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评价体系不合理和学风道德出现了问题。 他指出,在评价教学、科研成果时,不能仅以论文数量为依据。对业绩考核、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等实行量化管理,以不够科学合理的“指挥棒”,加剧学术界急功近利心态的蔓延,使剽窃和粗制滥造之风愈演愈烈。史宁中说,在考察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学术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对其道德品质、学术作风的要求,树立“学术荣辱观”。 郑楚光委员则认为,应改革高校行政化体制,改变高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不平衡。 据了解,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已提出“关于惩治学术腐败”的建议。建议由教育部牵头,科技部、中科院、社科院协助,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共同研究起草惩治学术腐败的政策法规,为进一步立法做准备。 治本还需“手术”选拔制度 37名科技界政协委员联名提案中,更是直接对学术体制提出了具体建议。其中包括从根本的选拔制度入手,解决官本位思想的问题,为管理型人才与科研型人才设计不同的人才培养渠道与选拔标准,不要以提拔为行政官员作为对人才的奖励;在教学科研上充分发挥教授、科学家的主导作用,在教学、科研资源分配方面,特别是科研经费的配置上,应由专家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决定;提高在一线从事科研教学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待遇,将科研、教学人员的待遇与行政职务、级别脱钩,建立适用于科研、教学人员的待遇体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