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由于《财经》主编的光环太过耀眼,似乎胡舒立走到哪里,各种各样的话题和争论便会跟到哪里。从《财经》辞职的消息好不容易才刚刚风平浪静,但新年伊始,胡舒立便再一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2009年12月29日,胡舒立所创立的“财新传媒”正式接手经营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新世纪周刊》;两天之后的12月31日,以胡舒立为总编辑的《新世纪周刊》便(1月4日提前出版)已经开始售卖。但也因此出现了一个奇异的景象:新旧《新世纪周刊》同亭售卖,出版日期分别为1月1日和1月4日。连一些摊主也觉得这事很蹊跷:一本周刊何以做到三天一期,而且版式和编辑队伍突然改头换面。 事实上,蹊跷的事情不仅如此。随着胡舒立率领自己的团队进驻《新世纪周刊》,原采编团队21名成员的何去何从便成为了一个颇有些尴尬的问题。在这本最新一期的《新世纪周刊》中,已经看不到了原采编团队的名字。而这些采编人员也认为,这标志着《新世纪周刊》不再安排任何工作岗位给他们,已经单方面解除了劳动合同。 对于这样的一种状况,胡舒立的财新传媒并不认同。据其发言人张立晖说,因出版仓促,所以未把原采编人员的名单印上。接下来于11日正式出版的杂志版权页上,会有他们的名字。并且,财新传媒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只要原采编队伍愿意加盟,就全盘接收,不会因为经营方变了,就违背《劳动合同法》将原有员工解聘。 其实,除却劳动合同的纠纷问题外,财新传媒需要解决的事情还有很多——《新世纪周刊》的采编团队普遍拖欠薪水2个月以上,记者稿费被拖欠达半年之久,能上溯到2006年的特约作者、实习记者稿费。在大刀阔斧对杂志进行改革的同时,如何解决好历史遗留的种种问题,都是胡舒立的财新传媒需要考虑的。看来想要重新竖起一面大旗,对于胡舒立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如何将它们一一解决,或许将是在内容编辑的范畴之外,对胡舒立的另一项艰巨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