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是时间巧合 发生金融危机,几乎全世界都认为是一场经济灾难,几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各主要行业都因此遭到打击而下调,经济预期,甚至连通用这个实体企业都无法幸免,而在中国政府出台政策、动用财政、金融工具以刺激投资、鼓励消费后,却有不少中国企业认为也是海外“抄底”的绝佳时机,甚至有一些企业还上调了经济预期,尤其价格预期。其中,最主要的依托政府资源的生产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能源企业等。 6月1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其全面重组的内容之一就是出售悍马。当日凌晨,就有中国买家收购悍马的消息传出。 6月2日,腾中重工(即“拟收购方”)及时发表声明称,公司将为悍马品牌及其研发进行投资,生产更加节能的车型。拟收购方称,根据签署的“排他性”协议性质,通用在与拟收购方继续谈判过程中不得与其他潜在买家进行接触。最终,若谈判顺利,双方将正式签署收购协议,悍马品牌将归拟收购方所有。若谈判失败,双方确定无法达成正式收购协议后,通用方可与其他潜在买家继续接触。当天,悍马公司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泰勒也在一份声明中说,在拟收购方的投资和支持下,悍马公司定能实现其目标。 6月3日,通用汽车公司宣布和拟收购方就出售悍马品牌达成了谅解备忘录。根据该谅解备忘录的相关条款,拟收购方享有使用悍马品牌的权利,并获得其关键高级管理层及营运队伍,将承续与悍马经销网络相关的现行的经销商合约,与通用汽车就总装、部件和材料供应的长期合同进行磋商讨论,计划对悍马品牌和产品研发能力投入资源,从而满足美国和全球市场对如高燃油效率的新产品的需求。悍马在书面回答《广州日报》提问中称,拟收购方买下的将是包括悍马商标所有权、品牌名、对现有和未来悍马产品的设计、模型所有权以及悍马有关的知识产权。这次出售不会包括任何军工技术或军用车辆。悍马仍然将是总部在美国的公司。通用(中国)对外公布的消息称,悍马总部及运营机构将继续保留在美国境内,目前的领导层也将继续留任。此次交易预计在第三季度末完成,但是还必须符合特别成交条件,包括得到相关法律批复。目前协议的最终条款尚待最终磋商决定,协议所涉及的具体财务方面的信息目前尚不能透露。 不过,有来自通用中国有关人士的消息称,原定公布收购方的时间是全面协议达成以后。通用提前于6月3日公布消息,完全是被动证实收购方的。对这句话不难做出这样的解读,并结合种种迹象来看,拟收购方几乎在通用宣布正式申请破产保护的第一时间对外宣布拟收购消息,未必只是时间上的巧合。本文作者陈真诚分析认为,不能排除的一种可能是,拟收购方是在运作一场经过精心准备的“阴谋”:有预谋地提前公布消息,以抓住通用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这个关键时机在全世界争取最大的被关注,尽可能放大舆论传播、商业推广效果,以达到其所设想的某种商业目的。通用则遭遇了一场也许非恶意的“阴谋”,在提前公布收购消息方面,被牵着鼻子走。 未必是真要达成收购目的 大量的报道指出,今年3月中旬,通用悍马CEO詹姆斯·泰勒一行就专程抵达成都,并受到了成都市政府相关领导的接见。随后,通用悍马与拟收购方又在德阳就收购事宜召开协调会,进一步磋商相关的收购事宜,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撮合拟收购方和通用汽车走到一起的,是拟收购方的独家财务顾问瑞士信贷以及通用汽车的财务顾问美国花旗银行。 只是,正如前面分析所指出的,拟收购方很可能是在运作一场经过精心准备的“阴谋”,希望尽可能地放大舆论传播、商业推广效果,以达到所设想的某种商业目的。那么,逻辑上说,这个第一目标可能是“阴谋”者最为注重的目标,那么,将来可能的真实收购,则只是退居其后。也就是说,将来是否真能达成收购目的,并不是“阴谋”者最为关注的。或者说,“阴谋”者也许压根就没想过真要收购,而只是为了某种商业目的而利用这个题材,诸多的实现准备、沟通谈判、成本投入等,只是为了让“阴谋”表现得更圆满,更具有舆论传播力、商业推广力,使综合商业利益达到最大化。因为,事实上,即便将来收购未成,或按照原来的思路“放弃”收购,也不会给企业带来太多的“负面”效果,而其前所运作出的舆论传播、商业推广效果等商业收益已为既成事实。同样,事实上,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影响着这场跨国大收购。如果将来没有真的收购,这些因素使之顺理成章,合乎逻辑。 悍马最初为军用轮式车辆,由美国汽车综合公司研制,在1992年海湾战争中一战出名,随后生产辆民用车,被誉为越野车王。1999年,通用汽车购入悍马品牌,开始大量生产、销售民用型悍马车。民用悍马的突出特点是其强大的越野性能和与恶劣环境对抗的能力,但是不折不扣的“油老虎”,油耗高是其突出缺点。2008年6月,通用汽车决定对悍马品牌进行战略评估,此时,悍马的销售已是每况愈下。2006年,悍马在美国市场共售出71524辆,而到了2008年上半年,销量降至16158辆,2008年全年的销量也只有37573辆。通用在2008年提出战略转型,注重小型车以及新能源车,高油耗的悍马俨然已成为累赘。 只是,虽然悍马已经只是代表正在衰落产品的品牌,已成为美国人口中的“鸡肋”,但由于诸多原因,美国未必真会让中国企业收购其品牌。正由于这个因素的存在,就可能放大舆论传播、商业推广效果。因此说,尽管尽管通用和白宫都天对出售悍马作出积极和高调的评论,但由于悍马是美国唯一的军用越野车供应商,如果转让给中国企业的话,在美国定将引起很大的争论,虽然收购的资产包中不含“技术”、生产工厂等内容。也许美国对外投资委员会(CFIUS)很可能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至少会认真对双方的一切转让事宜进行核查和评估,确保与美国有关的重要技术被保护起来。在美国审查期间,不排除有人会以涉及国家安全为理由进行否决。美国参议院犹他州共和党参议员哈奇(OrrinHatch)曾公开表示,因为他认为无论将悍马出售给哪个国家都会对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造成伤害,因此他一直都在努力试图阻止通用将悍马品牌出售给中国。美国军方6月5日表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出售悍马品牌的计划,将不会涉及军版悍马“赫姆维”。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收购象征“油老虎”乘用车产品的悍马品牌,在国内也将可能面临诸多难关。事实上,大多数人对这种收购并不看好,舆论上也是纷繁复杂,褒贬不一。本文作者陈真诚分析认为,除具有美国不可能让出或与他人共享的军用意义上的价值外,悍马品牌的价值主要只在高耗油乘用车上面。在其他领域或产品上,悍马品牌的价值不大。 有媒体称,拟收购方收购悍马,中汽协称简直是胡闹。 目前,我国政府正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今年年初,我国通过减免1.6L排量以下乘用车的购置税,鼓励低排量车辆发展,以适应现在日益紧张的石油资源。而悍马一向以“油老虎”著称,拟收购方的收购对象无疑与国家政策背道而驰,恐怕很难拿到乘用车"准生证"。虽然拟收购方也曾表示收购后将通过技术革新,让悍马也披上低耗能的帽子,但其只是乘用车生产领域的门外汉,没有任何经营经验,所以未必真能做得到。 而且,目前,收购悍马品牌一事还只是两个企业之间的协商,还没有进入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流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并不赞成。作为对外投资,未必能通过商务部、发改委的审批。根据由商务部出台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关于“中方投资额1亿美元及以上的境外投资”的相关规定,拟收购方应当提交申请书,并提交国家有关部门的核准或备案文件等申请材料。按程序,作为地方企业,拟收购方须通过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向商务部提出申请。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当于10个工作日内进行初审,同意后将初审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报送商务部。商务部在 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后,15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核准答复。目前,虽然还没有进入法律审批程序,但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并不赞成此次交易,口头申请曾遭中央部委拒绝。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梅新育博士表示,并不看好此次收购。目前,拟收购方在此次收购中信息披露严重不足,并不了解收购方的真正意图。虽然政府鼓励走出去投资,但对于投资项目需谨慎对待。此次收购,拟收购方保留了美国生产基地与运营机构,而悍马在全球的销量过少,这将意味着拟收购方以后将要持续投入现金流,必然给拟收购方带来不少负担。 未来结局扑朔迷离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当事双方均拒绝透露此次交易价格,理由是谈判仍在进行中,协议有可能被修改。 据外媒报道,此前通用汽车在申请破产保护时在递交给法院的文件中曾表示,对悍马的估值为5亿美元。通用曾表示,这次交易预计售价不高于5亿美元,约合34亿元人民币。只是,协议内容并不意味着悍马的售价就一定可以达到5亿美元,这次交易金额预计为1亿-5亿美元。依据《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如果中方投资者涉及境外投资在1亿美元及以上,则需经中央政府批准。如果中方投资者涉及境外投资在1亿美元以下,省级商务部门就可以办理。这就意味着,如果拟收购方收购悍马品牌的金额不超过1亿美元,那么在省级商务部门就可以直接办理。也就是说,如果真的不超过1亿美元,只要四川省政府同意,就可能在收购的道路上减少一个难关。 《纽约时报》报道说,行业分析师预计,悍马的售价将低于5亿美元。而路透社分析,悍马身价行情已经远远不能与往日相比,现阶段只能为通用汽车换回大约1亿美元现金。这就是说,美国企业最终开出的价格有可能达到1亿美元甚至以上,总收购有可能达到甚至突破5亿美元。这就可能构成一大收购难关,也可成为按照原来计划而放弃收购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公开资料显示,拟收购方企业的注册资本为3亿元人民币,其关联企业全系几大板块目前总资产约为50亿元人民币。有舆论质疑拟收购方的收购能力和消化能力。对此,拟收购方已经表示,收购资金主要是企业自有资金和银团贷款,目前正在通过财务顾问瑞士信贷和几家商业银行洽谈,按照计划将于9月底完成交易。其意思是说,收购能力不用怀疑。 通过前面的诸多分析,在目前看来,能否成功收购?或是否真的要收购?对这些问题,未来的答案充满不确定性。本文作者陈真诚分析认为,这场跨国大收购的未来结局,确实很是扑朔迷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