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脑》杂志得来确切消息,享誉全球华人创意圈的台湾意识形态广告公司正式结束营业。意识形态曾经引领整个华文广告圈,毫不夸张的说它是一面旗帜,在经济不景气的今天轰然倒塌,十分惋惜!
自08年5月,意识形态标杆人物许舜英加入奥美集团开始,意识形态何去何从,引发业界热议。据说当时意识形态联合创始人,许舜英的革命伙伴郑松茂同学对许大姐的行动十分伤心,郑同学向来对许大姐千依百顺,问题也可能出在此处,因郑同学作为董事长,没有很好的建立一套公司运作系统,完全是依赖许大姐个人魅力赢得客户,于是,许大姐轻轻的走了,正如她轻轻的来,她轻轻的招手,作别意识形态的云彩,带走了客户!意识形态是夕阳中的老人,波光里的艳影,日后只能在大伙们心头荡漾。 当前,郑松茂同学长期居于沪,据称,意识形态上海办公室暂时不会关闭,但日后呢?郑松茂同学也不知道!以下是《动脑》杂志的部分摘抄: 08年4月9日动脑即时新闻,曾因为许舜英离开意识形态,写了一篇新闻,经过中国多家媒体不断反覆的转载,引起两岸广告界广泛的讨论。今年动脑为探究台湾广告公司的经营时, 2007年代表雪芃与意识形态合并,以意识形态名称在台湾营运,并担任总经理的郭清煌,却表示正在与意识形态董事长郑松茂洽谈,目前公司中已没有台湾意识形态的人,也没客户的状况下,意识形态这个名字还有什么意义与价值? 不管是客户,代理商或媒体,如果问起台湾本土广告公司你还记得哪一家?意识形态绝对是个让人印象鲜明的广告公司。过去意识形态曾创造过许多别具一格的广告作品,也打造了许多形象独特的品牌。司迪麦口香糖因为许舜英的“我有话要说”而一炮而红,台北中兴百货也因为许舜英创作的系列广告,而在百货公司竞争激烈的年代,有自己特立独行的形象。至今仍然有人把许舜英的广告作品当作艺术品一样的收藏,也有些人把许舜英的作品当台湾时尚演进的研究题材。 郑松茂和许舜英于1987年双双离开华商广告公司,携手共创意识形态广告公司。刚开始时许舜英谦恭有礼,郑松茂积极热情,鱼帮水水帮鱼,共同打下意识形态的江山。随着客户肯定,作品连连得奖,业务也蒸蒸日上,靠两个人常忙不过来,郑松茂曾多次试图找资深业务人才担任总经理,副总,可是总是做不到一年就离职他就,因为所有决策只有许舜英说了算,其他在各国际性广告公司受过完整训练的业务人才都派不上用场。 这几年台湾广告环境愈来愈辛苦,许多广告客户舍品牌广告,而就能帮助销售的广告,意识形态的经营也倍感压力,两人意见不同时,郑松茂总是让着许舜英。 2008年年初许舜英终于决定离开意识形态,带走了过去的班底加入奥美。没有了许舜英的意识形态也少了过去的魅力,广告客户也所剩无几,再加上郑松茂迁居上海,台湾的意识形态最后只剩下一个曾经发光发亮的招牌,令人不胜唏嘘。 过去台湾广告界都说:意识形态就是许舜英,许舜英就是意识形态。原因是所有意识形态的广告作品,都有许舜英对创意的看法与对美感的坚持,和其他广告公司的作品的确非常不同。喜欢许舜英作品的客户是爱得要死,指名要许舜英亲自操刀,缺了许舜英他们宁可找别家。可是不喜欢许舜英的客户,就根本不会和意识形态往来,也让意识形态的经营规模就是那么点大。 曾经奥美,麦肯等多家国际性广告公司,看上意识形态的独特性,想买下意识形态的股份,只可惜价码条件没有谈拢,最后许舜英仍然投入奥美的怀抱,而少了许舜英的台湾意识形态,果真就难以为续,空留下一个令人怀念的广告公司。 郑松茂表示,目前他定居在上海,虽然仍然从事广告,也投资了北京的一本文化创意杂志“鲜养” ,在时间精神都有限的状况下,无暇顾及台湾的生意。他认为企业也像人一样,有出生就有退休,死亡的一天。结束台湾意识形势是他平静,理性的决定,当力有未逮时,他选择让台湾的意识形态成为一个美好的记忆。 既然仍然经营广告业,为什么选择中国而不是台湾?郑松茂表示,台湾现在正处于艰苦的时刻,不只是广告代理业辛苦,广告客户也很辛苦。现在的状况是多功少酬,成本高,很容易就入不敷出,亏损连连。 在中国经营广告业虽然地方大,机会多,但也因为客户分散在各地,再加上没有对台北那么熟悉,也一样辛苦,但在中国可以看到许多可能性,每天觉得很新鲜,有挑战性。目前上海的意识形态有30位工作同仁,其中约一半来自台湾,正努力经营出一个没有许舜英的意识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