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竞选广告出现在EA游戏中。 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胜利无可争议地留给了奥巴马。虽然决定选举结果的主要因素并非仅是广告,但显而易见的是,奥巴马的广告策略和整个执行过程比他的老对手,已经72岁的麦凯恩更加精准有效。单从推广的角度来讲,奥巴马此次大选的胜利,是一次属于倾听者的胜利。 Change,来自全世界的声音 同二战老将麦凯恩相比,年仅47岁,从政仅12年的奥巴马还称不上是经验丰富,再加上一些终年生活在南方的美国人至今仍对黑人抱有种族歧视的观念。在竞选开始以前,奥巴马无疑是处于劣势的。但是好在奥巴马和他的竞选团队从一开始就盯紧了整个美国群体,从根本上向那些真正的“美国公民”发出了美国式的召唤。 历史上的美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不按照种族,血缘,以及民族信仰缔结的国家。从1776年7月4日美国发表《独立宣言》起,美国的主流声音向世界宣布了:平等,自由,民主的立国纲领。无论是任何民族,在遵守《独立宣言》的前提下,都可以在这个国家和别人一样获得应有的权利。也因此,当布什总统扭曲了国家根本,不断在世界上引发战乱的时候,公众也慢慢感到了整个国家在治国纲领上的偏离。尤其在金融危机爆发,人们纷纷流离失所的今天,大多数的美国人,内心深处都潜在着一种单纯的回归意识:希望让美国回到原本的政治路线上,希望这个社会可以改变。而面对席卷而来的金融大潮,奥巴马以Change作为此次竞选的核心诉求,对美国人民,甚至是全世界人民来说,都称得上是一句直指人心的口号。 年仅47岁的年龄不仅没有成为奥巴马的竞选负担,更将其和已近暮年的麦凯恩清晰地区别开来,化身成了民众心中希望和未来的代名词。这一切,使得年富力强的奥巴马有理由这样来提醒他的公民:“这里是美国,我们还年轻,我们有能力实现公平公正,我们能实现众人平等,我们有更多时间去改变。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美国” 整合营销的推广策略 随后,奥巴马的宣传团队在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了大规模的广告投放,无孔不入的营销措施让奥巴马的广告执行推出得层层嵌合,滴水不漏:从最上层的政治关怀,到大众主流思想的种族渗透,甚至是网络媒体上的草根阶层,层层构成一个异常精致的宣传体系。 在执行上,我们可以看到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有意对以下的几点做了精心处理。 1资料的选择方向,利用历史上每个时期的美国代表人物来唤起大众注意,成为奥巴马的影子,竖立了改革者的正面形象。 2通过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新闻事件,放弃部分影像,转而利用图片的符号属性,唤醒公众沉睡的记忆。 3重申《独立宣言》,在感性诉求口号上打动美国民众 4在宣传片的制作上,通过黑人歌手主线,综合了各种肤色,各地移民,孕妇,甚至是残障人士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排除一切种族身份歧视,向全世界发出召唤。 5提醒公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并且,还有一个声音强而有力的声音建筑在这一切权利上,全世界都需要的声音——yes。we can. 对比麦凯恩 而反观麦凯恩,尽管在大选最后的演讲上,老人用自己的风度挽回了些许颜面,却无法帮助他在错误的宣传策略下扭转整个大选过程中的劣势地位。不客气地说,麦凯恩的宣传策略实在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反面教材。 首先,在策略上麦凯恩执行得不够坚定,前后的步调显现出异常善变,所表现出来的往往也暗含着攻击性。其次,竞选过程中,麦凯恩的宣传口径充满了自作聪明的好心提醒,不仅不能让身处危机之中的公众不能获得安慰,更令自己不由自主地被划进了布什的圈子中。显得颇为拙劣。另外,在对于军事问题的交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经历不仅没有成为老人竞选时的重要法码,反而从军事角度影响了公众对于麦凯恩看待和平的态度。认为他有可能步布什的后尘,继续共和党的老路。 整体来看,虽然在一些脱口秀节目中,麦凯恩和他的搭档佩林的表演可圈可点,但过于自说自话的宣传广告远没有奥巴马广告中频繁出现在家人,工人,以及各界人士之间更具有亲和力。对于国内的广告人来说,虽然我们没有同样的舞台去显示自身的专业水准。但是参考外国的案例,依然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第一个竞选广告 政治角度"Plan for Change" Ad 娱乐商业角度:Orlando Bloom Needs You to Make Calls MTV宣传片1 Yes,we can MTV宣传片2 We are the Ones MTV宣传片3 American Prayer - Dave Stewa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