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迅速发展的中国零售业,外资的进入颇为醒目。围绕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各外资公司纷纷拓展规模优势,销售满足当地需求的商品,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竞争最为激烈的零售市场。而且分析一下各外资公司的战略,就会发现其中有着微妙的差异。 在这里,我们来比较一下全球零售业霸主美国沃尔玛(Wal-MartStores)和排名第二的法国家乐福(Carrefour)这“两头零售大鳄”的中国战略。 2003年,沃尔玛在全球市场的销售额为2563.2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2万亿元),而家乐福则是796.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96亿元),足足相差了3倍以上。但是在中国市场,两者地位却截然相反,设立了50家分店的家乐福销售额为77.61亿元(2004年1~6月业绩,数据来自商务部发表资料),与此相比,拥有39家分店的沃尔玛的销售额还不到一半,仅为37.23亿元(同上)。同时沃尔玛还在2002年、2003年分别出现了2.4亿元、4000万元的赤字,2004年才进入盈亏平衡状态。从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来看,家乐福是1995年、沃尔玛是1996年,并没有太长的时间差距,但为何销售额会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呢? 关键就在于建店地址。家乐福在进入中国之初就把店铺设在了大城市中心的黄金地带,仅上海市就设立了6家分店,年销售额将近30亿元,令其他公司望尘莫及。 沃尔玛在进入中国时,集中在华南地区开店,后来才逐渐扩展到北京、上海和广州。另一个问题是沃尔玛的建店地址也和美国一样选在了城市近郊。尽管近年来中国出现购车热潮,开始步入私家车时代,但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由于沃尔玛的店铺都设在郊区,因此无法吸引市内和住宅小区的消费者,无异于自断生路。 最典型的就是重庆市。家乐福将店铺地址选在该市最繁华的解放碑和观音桥,沃尔玛则计划把店铺建在郊区。尽管单轨列车的开通可以解决部分交通问题,但却无法弥补与竞争对手家乐福之间的差距。 当然沃尔玛也重视选址问题,所以在沈阳、贵阳、南宁建店时都将店址选在了城市中心地带。5月份营业的沃尔玛购物广场设在了海淀区知春路和宣武区,对海淀区以及宣武区的崇光百货发起了攻势(另外,沃尔玛在石景山已经开设了山姆会员店)。但是,2003年由于政府限制,上海市等地规定“内环线以内地区超过1万平方米的大型超市控制在60家左右”,这样沃尔玛基本不可能再进入已接近饱和的上海市区,而处于不利地位。 沃尔玛的另一个软肋就是无法利用该公司相当成熟的EDI(电子数据交换)等IT管理系统。在网络环境建设尚不完善的中国,数据交换仅限于某个领域之内,因此无法与供应商之间进行细致的库存、采购、供货调整。因为政策上的限制,禁止使用卫星通信系统也是一个负面因素。 那么,家乐福的死角又在哪里呢?店铺选址没有问题,灵活调整商品上架位置以明显区别高、低价商品的战略,与沃尔玛打出的“天天平价”策略截然不同,需要解决的倒是效仿家乐福的其他公司的竞争。与沃尔玛重视系统的经营方式不同,家乐福重视的是“人力资源”,因为人才跳槽可轻易地把经营秘诀带到其他公司。实际上,在沈阳、大连、上海等地,台资的乐购(Hymall)等正在蚕食家乐福的份额。 此外,家乐福与政府的关系也相当微妙。2002年,按照有关规定,包括通过当地法人家乐福(中国)成立的沈阳、大连2家全资超市在内的27家超市,被勒令向中方出售35%的股份,造成了家乐福旗下的迪亚折扣店(Dia)和冠军超级市场(Champion)进入中国的时间都比原计划有所推迟。 在中国的批发、零售业中,已于2004年12月11日取消了对外资出资比例、设店数量和设店地区的限制。允许外资独资经营零售连锁商店,并将批发、零售的最低注册资本分别下调到8000万元和5000万元,国内企业的批发、零售最低注册资本分别下调到50万元、30万元。 中国已大幅放宽了对外资进入中国的限制,但仍然可能出现政府拖延批准时间或突然进行限制等给外资进入中国带来影响的政策,这不仅是家乐福,也是其他外资公司需要注意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