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企业买断品牌过多,导致主品牌不突出,消费者忠诚度下降。区域强势品牌在初期一般是靠一两款产品(如伊力特的“英雄本色”)树立的品牌形象,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这些产品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产品,同时也成为维持消费者忠诚度的重要筹码。可是随着买断品牌的大量出现,消费者已经被众多同类产品弄得眼花缭乱,分不清哪个是自己原先喜欢的品牌,这就导致部分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下降甚至放弃购买。黑龙江一业内人士认为,名称和主品牌过于相似的买断品牌更容易导致品牌形象下降和消费者忠诚度的下降。目前西凤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它的主品牌本来就不是很突出,再加上开发的产品大多数叫“某某”西凤,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原有消费群体流失。 第三,买断品牌过于集中,导致价格体系混乱。区域买断品牌大多数是就地消化,这就难免在同一个市场出现左右手互搏的局面,这时买断商往往因短期利益的驱使进行低价倾销,从而造成产品价格体系的混乱。在这个问题上还要拿汾酒和西凤说事,虽然不少外地买断商开发汾酒(西凤)的产品并号称在山西(陕西)以外做市场,可大部分产品最终仍然回流到省内市场,这更加剧了价格体系的混乱。 另外还要强调一点,区域买断品牌往往集中了区域内最优质的经销商和渠道资源。可凡事过犹不及,区域买断品牌的泛滥将会导致这种优质资源的浪费。 需注意的两点 “狼群战术”有优势也有弊端,在实际运作时就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笔者认为应该着重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买断商选择要慎重,厂家要加强对买断商的管控。厂家选择买断商时必须要综合考虑:首先要实力雄厚、渠道广阔。其次还要看经销商以往的诚信记录,避免把自己的品牌放入虎口。“狼群战术”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和厂家管控力度不足也有很大的关系,这就要求厂家要加强对买断商的管理,严格规范他们的运行机制,明确规定他们应尽的义务。厂家还可以实施一些合理的激励制度,定期发布买断品牌销售配额,确定他们的预期绩效,并依销售额大小排出名次,对表现欠佳的商家予以取消买断资格。黑龙江一位经销商认为,厂家还可以协助买断商做市场,这不但可以分担买断商的运营风险,还可以随时掌握市场行情。 第二,重点培养一两只“头狼”,明确划分买断品牌的层次。头狼在狼群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区域品牌在采用“狼群战术”时也要培养自己的“头狼”。笔者认为“头狼”最好就是厂家的主品牌,通过把主品牌做大做强来带动买断品牌的良性发展。厂家还要注意买断品牌层次的划分,尽量避免开发和主品牌价格、包装相似的买断产品,同时还要加强和实力强、信用好的买断商的合作,和他们联合运作一些主要的子品牌。 |